白背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白背杨


白背杨

  【出处】《广西植物名录》

  【拼音名】Bái Bèi Yánɡ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银白杨的叶。春、夏季采收。

  【原形态】乔木,高10~35米。幼枝密生白色绒毛;冬芽圆锥形,有白色绒毛,或仅边缘有细柔毛。单叶互生,长短枝叶形有显着区别:长枝的叶宽卵形或三角卵形,长5~12厘米,宽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3~5掌状圆裂或不裂,有钝齿,幼时两面密生白色绒毛,以后上面的绒毛脱落,下面的不落;短枝的叶较小,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叶柄长2~5厘米,有白色绒毛。雄花序长3~7厘米;苞片有长睫毛;雄蕊6~10;雌花序长2~4厘米;柱头2,2裂,红色。蒴果,无毛。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叶和树皮中含少量糖甙。根中含7-ο-甲基香橙素。

  【功能主治】祛痰、消炎、平喘、止咳。治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用银白杨叶制成不同剂型于不同季节共观察1115例,平均有效率在88%左右,显效率为52%左右。对咳、痰、喘均有疗效,但平喘作用稍差;生效时间多在服药后3~5天。对虚寒型疗效较好,肺燥型次之,痰热型较差。疗程长者疗效较高。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剂型及用法:㈠1:2糖浆剂一日服3次,每次10毫升。㈡注射剂一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1毫升(含生药2克)。㈢浸膏丸一每次10粒,日服3次(每日总量相当生药25克);部分病例同时并用注射剂或加服百蕊草(每次5钱,冲泡后分3次服)。初步观察,各种剂型的疗效无明显差别。副作用:无严重副作用,仅少数患者有胃部不适,口干、腹泻、面部轻度浮肿等反应,个别出现皮疹;一般均较轻微,不影响治疗。

  【摘录】《中药大辞典》

治疗疾病: 咳嗽 慢性气管炎 平喘 气喘 气管 气管炎 祛痰 消炎 止咳


白背杨的功效 白背杨的用途 白背杨可以治疗 白背杨的用法 白背杨的用量 白背杨主要治疗 白背杨能够治疗的疾病 白背杨的用法 白背杨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变叶美登木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拼音名】Biàn Yè Měi Dēnɡ Mù   【英文名】Variable-leaved Mayten   【别名】变叶裸实、刺仔木、咬眼刺(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变叶美登木的地上部分。
  • 白蘑

      【别名】口蘑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白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夏秋两季雨后,尤其在立秋前后大量地产生在草原上,形成“蘑菇圈”。分布于河北、内蒙古。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宣肠
  • 白侧耳

    “白侧耳”在《中药大辞典》 “白侧耳”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白侧耳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拼音名】Bái Cè ěr   【别名】白耳菜、叫天鸡(《贵州民间方药集》),光板、金苦板(《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 豹皮樟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拼音名】Bào Pí Zhānɡ   【英文名】Chinese Litse   【别名】扬子木姜子、剥皮枫、花壳柴   【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豹皮樟的根及茎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sea coreana L&ea
  • 白木

    “白木”在《中药大辞典》 “白木”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白木   【出处】《陆川本草》   【拼音名】Bái Mù   【别名】野黄皮、鸡卵黄(《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小柑、小郎伞、搽散、野辣椒(《广西药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