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补药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白补药


白补药

“白补药”在《中药大辞典》

“白补药”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白补药

  【出处】《贵州草药》

  【拼音名】Bái Bǔ Yào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花茎状丹参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花茎状丹参,又名:地梗鼠尾。多年生草本。基生叶6~10枚,叶片长卵形,长3.5~13厘米,宽3~6.5厘米,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具粗圆齿,上面被稀疏短毛,脉上被淡褐色柔毛;叶柄长6~18厘米,暗紫色,被淡褐色卷曲的柔毛。花茎高约30厘米,方形,密被柔毛,花序有时分枝;花2~4朵轮生,花柄长约5毫米;萼钟状,2唇形,带紫红色,上唇全缘,下唇2裂,外被短柔毛;花冠2唇形,长约8毫米,超出萼筒,上唇直立,下唇3裂;雄蕊伸出冠筒外;雌蕊细长。小坚果卵圆形,长约1.5毫米。

  【生境分布】生于阴湿岩上。分布贵州、广西等地。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强筋壮骨,补虚益损

  【附方】①治虚弱干瘦,头晕目眩:白补药一两。炖肉吃。

  ②治劳伤疼痛:白补药一两。泡酒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补药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拼音名】Bái Bǔ Yào

  【英文名】Herb of Scape-like Sage

  【别名】翻天雷公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硬毛地梗鼠尾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via scapiformis Hance var.hirsuta Sti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硬毛地梗鼠草 一年生草本,高20-30cm。茎略被倒伏的微柔毛。基出叶多数,叶柄长2.5-9cm。被疏而纤细长2-3mm极开展的多节硬毛;茎生叶2-4,单生叶或具1-2对小叶的复叶,叶片心形或卵圆形状披针形,先端圆或近锐尖,两面近无毛。轮伞花序6-10花,疏离,组成长10-20cm的圆锥花序;花萼筒状,长4.5mm,上唇半圆状三角形,下唇浅裂为2短尖齿;花冠紫色或白色,长约7mm,筒内有毛环;花丝长约1mm,药隔长2.5mm,上壁长1.5mm,下壁瘦小,互相分离。小坚果卵圆形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1250m的山地、路旁、疏林下或村舍除近。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味】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补虚益损;强筋壮骨。主肺病;虚弱干瘦;头目眩晕;劳伤盘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补虚 补虚益损 劳伤 目眩 强筋 强筋壮骨 头目眩晕 眩晕


白补药的功效 白补药的用途 白补药可以治疗 白补药的用法 白补药的用量 白补药主要治疗 白补药能够治疗的疾病 白补药的用法 白补药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白螺蛳壳

    “白螺蛳壳”在《中药大辞典》 “白螺蛳壳”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白螺蛳壳   【出处】《纲目》   【拼音名】Bái Luó Sī Ké   【别名】白螺壳(《肘后方》)。   【来源】为田螺科动物方
  • 冰糖

    “冰糖”在《中药大辞典》 “冰糖”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冰糖   【出处】《纲目》   【拼音名】Bīnɡ Tánɡ   【来源】为白沙糖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归经】入脾、肺
  • 白荷花露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Bái Hé Huā Lù   【别名】白莲花露(《随息居饮食谱》)。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花蕾蒸馏所得的芳香水。   【功能主治】清暑,凉营。治感受暑邪,烦热口渴,喘嗽痰血。   ①《金氏药帖
  • 白犁头草

      【来源】堇菜科白犁头草Viola alata Burgsd.,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广西。   【性味】辛、酸,寒。   【功能主治】解热,拔毒,散瘀。   疖肿,疮疡,急性乳腺炎,跌打肿痛:用鲜全草适量加红糖少许,共捣烂外敷。   急性结膜炎,乳汁不通:用全草3
  • 白接骨

    “白接骨”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白接骨”在《中药大辞典》 “白接骨”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接骨   【拼音名】Bái Jiē Gǔ   【别名】接骨草、玉接骨、接骨丹、金不换、橡皮草、白龙骨、六厘草、猢狲节根、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