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白鹇


白鹇

“白鹇”在《中药大辞典》

“白鹇”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白鹇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Bái Xián

  【别名】鹎雉(《尔雅》),白鹎、白雉(《尔雅》郭璞注),越禽(《动物学大辞典》),银鸡(《脊椎动物分类学》),银雉(《中国动物图谱·鸟类》)。

  【来源】为雉科动物白鹇的肉。

  【原形态】体长约110厘米。头顶具有辉蓝黑色的长冠,头的裸出部分赤红色。嘴短而坚,浅绿色。虹膜棕褐色。雄者上体与两翼均白色,并满布"V"字状黑纹,在后颈者甚细,在翼上者特别显着。尾甚长;中央尾羽几纯白,仅于外羽基郎杂以不连续的波状黑纹;外侧尾羽的黑纹遍布于外羽全部,且于外侧尾羽渐伸于内羽;下体全部呈辉蓝黑色。脚赤红色,4趾,爪短而钝。雌者上体及翼和尾的表面概呈橄榄棕色,羽干较淡,背羽边缘较浓,枕冠近黑;下体灰褐沾棕;除下腹中央外,羽干均白色;自下胸以次,各羽均缀以虫蠹状暗褐色细斑。

  【生境分布】多见于山地竹林中。分布广西、广东。

  【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酸,平。"

  【功能主治】①汪颖《食物本草》:"补中解毒。"

  ②《医林纂要》:"补中益肺。"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鹇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拼音名】Bái Xián

  【英文名】silver pheasant

  【别名】白鵫、白翰、鵫雉、雗雉、白雗、白雗、白雉、文雗、越禽、银鸡、银雉

  【来源】药材基源:为雉科动物白鹇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ophuranycthemera(Linnaeus)

  

  【原形态】白鹇,中型禽类。体长约110cm。头顶具有辉蓝黑色的长冠,头的裸出部分赤红色,嘴短而坚,浅绿色。雄者上体与两翼均白色,并满布“V”字状黑纹,在后颈至翼上渐渐变粗而显着。尾甚长,中央尾羽纯白色,仅于外翈基部杂以不连续的波状黑纹;外侧尾羽的黑纹遍布于外翈全部,且于外侧尾羽渐伸于内翈;下体全部呈辉蓝黑色。脚赤红色,4趾,爪短而钝。雌者上体及翼和尾的表面概呈橄榄棕色,羽干较淡,背羽边缘较浓,枕冠近黑;下体灰褐沾棕;除下腹中央外,羽干均白色;自下胸以次,各羽均缀以毛虫状暗褐色细斑。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多见于山地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广西、广东。

  【化学成份】肉含蛋白质(protein),肽类(petides),脂类(lipid)。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脾;肺经

  【功能主治】补气;健脾;益肺。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后饱胀;大便溏泄;虚劳发热;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水煮,50-100g,食肉饮汁。

  【各家论述】1.汪颖《食物本草》:补中解毒。

  2.《医林纂要》:补中益肺。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医学入门》:白鹇

相关中药

  • 苞蔷薇根

    “苞蔷薇根”在《中药大辞典》 “苞蔷薇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苞蔷薇根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Bāo Qiánɡ Wēi Gēn   【别名】猴局根、金柿根(《闽东本草》)   【来源】为蔷薇科植
  • 白线薯

      【拼音名】Bái Xiàn Shǔ   【别名】红藤、山乌龟、一滴血。   【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白线薯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phania brachyandra Diel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横切或纵切成片,晒干。
  • 白叶花柴

      【别名】白叶花、银背叶秔子梢、银色秔子梢   【来源】豆科白叶花柴Campylotropis argentea Schindl.,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云南。   【性味】涩,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收敛止血。主治肠炎,腹泻,痢疾,浮肿,便血。本品还可治风
  • 薄雪草

      【拼音名】Báo Xuě Cǎo   【别名】小毛香、火绒草、小白头翁、小毛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薄雪火绒草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ontopodium japonicum Miq.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晾干。   【原形态】薄雪火绒
  • 鳖甲胶

    “鳖甲胶”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鳖甲胶”在《中药大辞典》 “鳖甲胶”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鳖甲胶   【拼音名】Biē Jiǎ Jiāo   【别名】别甲胶   【来源】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中华鳖Amyda sin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