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赤茯苓


赤茯苓

“赤茯苓”在《中药大辞典》

“赤茯苓”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赤茯苓

  【出处】《本草集注》

  【拼音名】Chì Fú Línɡ

  【别名】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读》)。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

  【性状】为大小不一的方块或碎块,均为淡红色或淡棕色。质松,略具弹性。

  【性味】甘淡,平。

  ①《本草择要纲目》:"甘,平,无毒。"

  ②《得配本草》:"甘淡,平。"

  ③《本草再新》:"味辛,性温,无毒。"

  【归经】入心、脾、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手太阴、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③《本草求原》:"入心、胃、小肠、膀胱。"

  【功能主治】行水,利湿热。治小便不利,淋浊,泻痢。

  ①《药性论》:"破结气。"

  ②《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③《本草再新》:"益心气,健中和脾,润肺,燥湿。治泻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注意】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附方】①治小便白浊不利,时作痛:赤茯苓、沉香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点,食后临卧服之。(《鸡峰普济方》茯苓汤)

  ②治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或不禁,及遗泄白浊: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上为末,以新汲水按洗,澄去新沫,控干,别取地黄汁,同好酒熬成膏,搜和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盐酒嚼下。(《三因方》张真君茯苓丸)

  ③治胸胁逆满胀渴:赤茯苓(去黑皮)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云滓,分温三服。(《圣济总录》茯苓汤)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赤茯苓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Chì Fú Línɡ

  【英文名】light red Indian Bread, light red Tuckahoe

  【别名】赤苓、赤茯

  【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ria cocos(Schw.) Wolf.[Pavhyma cocos Fr.]

  采收和储藏:收获季节和方法同茯苓,当茯苓削去外皮(获苓皮)后,再切成厚薄均匀的片,取其中粉红色的即为赤茯苓,晒干。

  【原形态】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g。外面吸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 后变硬;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管密长2-3mm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径0.5-1.5cm,口缘裂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μm。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松树根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大小不一的方块,长宽4-5cm,厚0.4-0.6cm ,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淡红色或淡棕色。质松,略具弹性。气微,味淡。

  【性味】甘;淡;平

  【归经】心;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行水;利湿热。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注意】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各家论述】1.《药性论》:破结气。

  2.《本草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3.《本草再新》:益心气,健中和脾,润肺,燥湿。治泻痢。

  4.陶弘景:茯苓赤色者利。

  5.《本草通玄》:赤茯苓但能泻热行水,并不及白茯苓之多功也。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本草分经》:赤茯苓
  • 《本草分经》:赤茯苓
  • 《本草害利》:赤茯苓
  • 《外科全生集》:赤茯苓

相关中药

  • 藏鮡胆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拼音名】Cánɡ Zhào Dǎn   【英文名】Drymoglossum gallbladder   【别名】巴格里   【来源】药材基源:为鮡科动物藏鮡的胆囊。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ptosternon macu
  • 川滇大黄土

      【别名】土大黄   【来源】蓼科川滇大黄土Rumex hastatus D. Don,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四川、云南。   【性味】酸、涩、微辛,温。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润肺止咳。主治感冒,咳嗽,水肿,痰喘   【用法用量】0.5~1两。
  • 长梗郁李

      【拼音名】Chánɡ Gěnɡ Yù Lǐ   【英文名】Semen Pruni Japonica   【别名】赤李子、侧李子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长梗郁李Prunus japonica Thunb. var. nakai (Levl.)Rehd.的种
  • 除虫菊

    “除虫菊”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除虫菊”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除虫菊   【别名】白花除虫菊   【来源】菊科除虫菊属植物除虫菊Pyrethryum cinerariifolium Trev.[Chrysanthemum cinerar
  • 草藤乌

      【拼音名】Cǎo Ténɡ Wū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筒冠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phocranion macranthum(Hook.f.)C.Y.Wu[Plectranthus macranthus Hook.f.]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