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齿凤尾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刺齿凤尾蕨


刺齿凤尾蕨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拼音名】Cì Chǐ Fènɡ Wěi Jué

  【英文名】all-grass of Disparate Brake

  【别名】半边双、半边旗

  【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刺齿凤尾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dispar Kunz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陆生多年生蕨类植物,植株高30-80cm。根茎短而横生,密生棕色披针形鳞片。叶草质,密生,二型;营养叶柄栗色至栗褐色,长8-12cm,3-4棱,光滑,仅在基部有棕色线形鳞片,叶轴及羽轴两侧隆起的狭边上有短轴;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40cm,宽6-15cm,先端尾状,二回单数深羽裂或二回半边深羽裂;侧生羽片4-6对,柄极短,羽片三角状披针形或三角形,基部偏斜,先端尾状,羽裂几达羽轴,第1对最大,长5-8cm,宽2-3cm;裂片4-9枚,长圆形或狭长圆形,仅营养叶顶部有刺尖锯齿;侧脉分叉,小脉伸于锯齿内。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而较长,叶片狭卵形;侧生羽片5-7对,裂片先端渐尖。孢子囊群线形,生于羽片边缘的小脉上,仅顶部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灰绿色,全缘。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950m的阔叶林中或疏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份】含异蕨甙(isopteroside)C,对映-11α-羟基-15-氧代-贝壳杉-16-烯-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S-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R-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R-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6β-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16S-laurane-19,6β-olide),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贝壳杉-16-烯-19,6β-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kaur-16-en-19-,6β-olide),还含刺齿凤尾蕨糖甙[glycoside(pteris dispar)]A、B、C。

  【性味】苦;涩;凉

  【归经】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凉血。主痢疾;泄泻;痄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苦、涩,性凉。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祛淤活血的功能。用于肠炎、痢疾、腮腺炎、风湿、疮毒、蛇咬伤及跌打损伤等症。广西民间用根止血。据云,效果近似云南白药。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痹痛 疮肿 跌打损伤 毒蛇 毒蛇咬伤 风湿痹痛 凉血 痢疾 清热解毒 祛瘀 蛇咬 蛇咬伤 湿痹 泄泻 痈疮 痈疮肿毒 痄腮 肿毒


刺齿凤尾蕨的功效 刺齿凤尾蕨的用途 刺齿凤尾蕨可以治疗 刺齿凤尾蕨的用法 刺齿凤尾蕨的用量 刺齿凤尾蕨主要治疗 刺齿凤尾蕨能够治疗的疾病 刺齿凤尾蕨的用法 刺齿凤尾蕨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川鄂山茱萸

      【拼音名】Chuān è Shān Zhū Yú   【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川鄂山茱萸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nus chinensis Wang er.[Macro-carpium chinense(Wanger.)Hutch.]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熟
  • 吹火筒

    “吹火筒”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吹火筒”在《中药大辞典》 “吹火筒”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吹火筒   【拼音名】Chuī Huǒ Tǒnɡ   【别名】尖叶绣球菊、狭叶绣球菊   【来源】蔷薇科吹火筒Spiraea ja
  • 慈乌

    “慈乌”在《中药大辞典》 “慈乌”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慈乌   【出处】《纲目》   【拼音名】Cí Wū   【来源】为鸦科动物寒鸦的肉。   【原形态】寒鸦(《嘉佑本草》),又名:乌、鸒(《诗经》),鹎鶋(《尔雅》
  • 苍耳囊虫

      【出处】《纲目》   【拼音名】Cānɡ ěr Nánɡ Chónɡ   【别名】麻虫(《圣济总录》),苍耳虫(《纲目》)。   【来源】为寄居于菊科植物苍耳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夏、秋间,寻觅苍耳草梗上有蛀孔者,其内都有蠹虫,用小刀剖取,随用或焙干后密闭
  • 叉枝鸦葱

      【拼音名】Chā Zhī Yā Cōnɡ   【别名】苦葵鸦葱、羊奶及及、散枝鸦葱、分枝鸦葱   【来源】菊科叉枝鸦葱Scorzonera divaricata Turcz.,以鲜植物汁液入药。   【生境分布】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性味】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