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碗花花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打破碗花花


打破碗花花

“打破碗花花”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打破碗花花”在《中药大辞典》

“打破碗花花”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打破碗花花

  【拼音名】Dǎ Pò Wǎn Huā Huā

  【别名】野棉花、湖北秋牡丹、拐角七、清水胆、一把爪

  【来源】为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打破碗花花Anemone hupehensis Lemoine,以根、茎、叶或全草入药。野生品夏秋采摘,栽培品栽后第二、三年,6~8月花未开前,采收全草和根、茎、叶,分别晒干或鲜用。

  【性味】茎、叶:苦、辛,温。有大毒。根: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全草:捣烂投入粪坑或污水中,杀蛆虫、孑孓。茎、叶:杀虫;治顽癣。

  根:利湿,驱虫,祛瘀;治痢疾,肠炎,蛔虫病,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根0.5~2钱;茎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绞汁搽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打破碗花花

  【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

  【拼音名】Dǎ Pò Wǎn Huā Huā

  【别名】野棉花根(《四川常用中草药》),大头翁(《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毛莨科植物打破碗花花的根。春季或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打破碗花花,又名:野棉花、山棉花。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粗壮。茎被白色柔毛,有分枝。叶为3出复叶,基生叶具长柄;中间小时片较大,卵形至心形,长4~11厘米,宽3~10厘米,两侧小时斜卵形;小叶不分裂或不明显的3或5浅裂。边缘具不等的粗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紫红色至苍绿色,两面均被疏毛。花茎高20~80厘米,疏生短柔毛;聚伞花序简单或2~3回分枝;总苞片2~3,对生或轮生,与茎生叶相似但较小;花萼5~6片,白色或粉红色,倒卵形成椭圆形,外面密生柔毛;雄蕊多数;心皮多数。聚合果球形;瘦果近卵形,长约3.5毫米,密生白色绵毛。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或丘陵区的山坡、沟边及路旁。分布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产于四川、陕西、甘肃等地。本品在甘肃等地区作白头翁用。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条形,弯曲,长短不一。外表暗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纵纹,并有突起的小根及根痕。根头部较粗,残留干枯的叶柄,密生灰白色茸毛。质脆,断面纤维性,淡黄棕色,有棕色射线。气微,味苦。

  【化学成份】根含白头翁素及三萜皂甙。

  【性味】苦辛,凉,有毒。

  ①《陕西中草药》:"苦,凉,有小毒。"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苦辛,温,有小毒。"

  【归经】《四川常用中草药》:"入肺、脾二经。"

  【功能主治】杀虫,化积,消肿,散瘀。治顽癣、秃疮,疟疾,小儿疳积,痢疾,痈疖疮肿,瘰疬,跌打损伤。

  ①《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排脓生肌,消肿散瘀,消食化积,截疟,杀虫。治顽癣,秃疮,疖疮痈肿,无名肿毒,疟疾,痢疾,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跌打损伤。"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消肿散毒。治跌打损伤红肿,瘰疬疮毒,痢疾腹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陕西中草药》:"孕妇禁用。"

  【附方】①治秃疮:野棉花一两,研粉,青胡桃皮四两,共捣烂外敷。

  ②治疮疖痈肿,无名肿毒:野棉花适量,捣烂外敷。

  ③治跌打损伤:野棉花一两.童便泡24小时,晒干研粉,黄酒冲服,每次五分至一钱,每日服二次。

  ④治疟疾:野棉花三钱,水煎服。(选方出《陕西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打破碗花花

  【出处】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拼音名】Dǎ Pò Wǎn Huā Huā

  【英文名】Hupeh Anemone Herb, Herb of Hupeh Anemone

  【别名】湖北秋牡丹、大头翁、山棉花、秋芍药、野棉花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打破碗花花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emone hupehensis Lem.[A.japonica auct.non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栽培2-3年,6-8月花未开放前挖取根部,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茎叶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打破碗花花,多年生草本,高20-120cm。根斜生或垂直生长,长约10cm,直径4-7mm。基生叶3-5;叶柄长3-36cm,被柔毛,基部有短鞘;三出复叶,有时1-2或全部为单叶,中央小叶较大,柄长1-6.5cm,小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4-11cm,宽3-10cm,不分裂或3-5浅裂,边缘有粗锯齿,两面被疏糙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2浅裂或不裂,边缘具粗锯齿。花葶直立,疏被柔毛;聚伞花序,二至二回分枝,有较多的花,偶不分枝,有3朵花;苞片3,轮生,叶状,稍不等大,柄长0.5-6cm;花梗长3-10cm,被柔毛;花两性;萼片5,花瓣状,紫红色,倒卵形,长2-3cm,宽1.3-3cm,外面被短柔毛;花瓣无;雄蕊多数,长约为萼片长的1/4,花药黄色;心皮甚多,多达400余,生于球形花托上,有长柄,被短柔毛。聚合果球形,直径约1.5cm;瘦果长约3.5mm,有细柄,密被绵毛。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800m的低山、丘陵草坡或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浙江、江西、湖北西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云南东部。

  【栽培】1.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温暖气候。耐寒,喜潮湿。以含腐殖质丰富的砂质壤土最好,其次是石灰质壤土和粘壤土,而贫瘠和过于干旱的地区,则不宜于栽种。

  2.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分根繁殖。种子繁殖:早春3月进行苗床育苗。条播,行距9cm,开浅沟播入,覆薄土一层,以盖没种子为度。当温度在18-20℃时,约15d可以出苗,当苗出齐后,可间苗1次,至5月上旬,即可移植于大田。分根繁殖,早春植株未萌芽以前,挖掘母根旁所生之幼株,作种用,按行株距30cm×24cm穴栽,栽后浇水。

  【性状】1.性状鉴别 全草长可达1m。根呈长圆柱形,平直或弯曲,直径0.5-2cm,长5-15cm;表面灰棕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根头部有1至数个茎基,基生叶为三出复叶或单叶,长10-40cm;小叶卵形或狭卵形,长4-12cm,宽2.5-12cm。茎纤细,长40-80cm,下部较粗,直径约4mm;表面密生短柔毛。茎生叶多为单叶;少有三出复叶,长4-8cm,宽1-8cm,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均被细毛茸,边缘有锯齿。聚伞花序顶生,二至三回分枝或成单花。

  2.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壁较平直,气孔少见;下表皮细胞壁稍弯曲,气孔密集,不定式;上下表皮细胞均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刚直,先端尖,长200-280μm,基部宽约20μm,并有单细胞腺毛,先端钝圆,基部稍狭,长约80μm,宽约20μm,在下表面的叶脉上,丛生多数单细胞长毛茸,壁薄而柔,长至400μm以上,宽约20μm。

  3.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细胞4-5列,类圆形或类方形,中柱鞘纤维连成环状。外韧型维管束排成二轮,外轮较小,20-25个,周围有纤维束环列,其外方与中柱鞘纤维相连;内轮维管束稍大,6-8个,周围亦有纤维束环列。髓部大。

  4.根横切面:后生皮层5-6列细胞,皮层1-2列细胞,内皮层细胞壁薄,凯氏带木化。韧皮部散有纤维束,有的纤维束包围筛管群。木质部呈放谢状排列,长短不一,由导管、纤维及薄壁细胞组成。

  【化学成份】根及全草含白头翁素(anemonin)和三萜皂齐墩果酸-3-O-β-D-吡喃核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甙、齐墩果酸3-O-β-D-吡喃核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甙,以及齐墩果酸。

  【药理作用】鲜汁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的水提液,于试管内用力振摇1min,产生多量泡沫,放置10min,泡沫没有显着消失;另取试管2支,各加入5%盐酸2ml,振摇1min,两管泡沫持续存在的高度相似。(检查三萜皂甙)(2)取本品甲醇提取液1ml,挥干甲醇,加入醋酐1ml,沿管壁缓缓滴加浓硫酸2ml,则两液交界处呈现红色环。(检查三萜皂甙)(3)取本品的水蒸馏液,用氯仿提取。取少量氯仿提取液,挥干后加入2%3,5-二硝基苯甲酸乙醇液与1mol/L氢氧化钠的50%乙醇液,溶液显紫色。(检查白头翁素)

  【炮制】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苦;辛;平;小毒

  【归经】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消肿散瘀。主痢疾;泄泻;疟疾;蛔虫病;疮疖痈肿;瘰疬;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鲜叶捣烂取汁涂。

  【注意】孕妇慎服,肾炎及肾功能不全者禁服。

  【各家论述】1.《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排脓生肌,消肿散瘀,消食化积,截疟,杀虫。治顽癣,秃疮,疖疮痈肿,无名肿毒,疟疾,痢疾,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跌打损伤。

  2.《四川常用中草药》:消肿散毒。治跌打损伤红肿,瘰疬疮毒,痢疾腹泻。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治疗疾病: 肠炎 疮毒 疮疖 疮疖痈肿 疮痈 疮肿 腹泻 疳积 蛔虫病 解毒杀虫 截疟 痢疾 利湿 瘰疬 疟疾 排脓 排脓生肌 清热利湿 全草 驱虫 祛瘀 散毒 散瘀 杀虫 生肌 秃疮 顽癣 无名肿毒 小儿疳积 消化不良 消食 消食化积 消肿散瘀 泄泻 痈疖 痈肿 治跌打 肿毒


打破碗花花的功效 打破碗花花的用途 打破碗花花可以治疗 打破碗花花的用法 打破碗花花的用量 打破碗花花主要治疗 打破碗花花能够治疗的疾病 打破碗花花的用法 打破碗花花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多花猕猴桃

      【拼音名】Duō Huā Mí Hóu Táo   【来源】药材基源:为猕猴桃科植物阔叶猕猴桃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tinidia laizfolia(Gardn.etChamp.)Mer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摘,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阔叶
  • 地麻黄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Dì Má Huánɡ   【别名】粟米草(《植物名实图考》),地杉树(《贵州民间药物》),鸭脚瓜子草(《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番杏科植物粟米草的全草。5~6月采收.   【原形态】一
  • 单头紫菀

    “单头紫菀”在《中药大辞典》 “单头紫菀”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单头紫菀   【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Dān Tóu Zǐ Wǎn   【别名】喉风草、百条根、牛舌草、打风草、野白菊   【来源】为菊
  • 大黄树

      【拼音名】Dài Huánɡ Shù   【别名】白走马胎、盐巴菜、木桃果、长叶子老重。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栀子皮的根及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toa orientalis Hemsl.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去泥土,切片,晒干;剥取树
  • 稻槎菜

    “稻槎菜”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稻槎菜”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稻槎菜   【来源】菊科稻槎菜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东部沿海及中南各省区,西至四川等省。   【性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