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芒萁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大芒萁


大芒萁

“大芒萁”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大芒萁”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芒萁

  【别名】大羽芒萁

  【来源】蕨类里白科大芒萁Dicranopteris ampla Ching et Chiu,以髓心、嫩苗入药。

  【生境分布】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性味】微甘,平。

  【功能主治】解毒止血。外用治蜈蚣咬伤,外伤出血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大芒萁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分类学报》。

  【拼音名】Dà Mánɡ Qí

  【英文名】Ample Forked Fern

  【别名】大羽芒萁

  【来源】药材基源:为里白科植物大芒萁的嫩苗及髓心。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ranopteris ampla Ching et Chiu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植株高达1.5m。根茎横走,密被锈黄色长毛。叶具长柄,长达80cm;叶革质,无毛,疏生,下面呈灰蓝色,叶轴三至四回二叉分枝,分枝处的休眠芽具卵形的苞片,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齿牙,除末回分枝外,各回分叉的两侧均有1对羽状深裂的托叶状大羽片;末回羽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cm,宽8-12cm,羽状深裂几达羽轴;裂片披针形,长4-10cm,宽8-10mm,边缘全缘或波状;侧脉每组有小脉5-7条。孢子囊群生于每组小脉的上下两侧基部的弯弓处,在主脉两侧排成不规则的2-3行。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400m的疏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微甘;平;涩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解毒;止血。主蜈蚣咬伤;鼻衄;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嫩苗及髓心:味微甘,性平。有解毒止血的功能。用于蜈蚣咬伤、鼻衄及外伤出血等症。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鼻衄 出血 外伤出血 蜈蚣咬伤 止血


大芒萁的功效 大芒萁的用途 大芒萁可以治疗 大芒萁的用法 大芒萁的用量 大芒萁主要治疗 大芒萁能够治疗的疾病 大芒萁的用法 大芒萁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点乳冷水花

      【拼音名】Diǎn Rǔ Lénɡ Shuǐ Huā   【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点乳冷水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lea glaberrima(B1.)B1.[Urtica glaberrima B1.;Pilea smilacifolia Wedd.var.gl
  • 倒生根

    “倒生根”在《中药大辞典》 “倒生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倒生根   【出处】《重庆草药》   【拼音名】Dǎo Shēnɡ Gēn   【别名】乌泡倒触伞、两头草、乌龙毛(《重庆草药》),过江龙(《陕西中草药》)。   【来源
  • 大苞叶千斤拔叶

      【出处】《贵州草药》   【拼音名】Dà Bāo Yè Qiān Jīn Bá Yè   【来源】豆科植物大苞叶千斤拔的叶片   【功能主治】治外伤,煎水洗.使伤口不易化脓,促进生肌收口   【摘录】《中药大辞典》
  • 都拉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Dōu Lā   【英文名】Root of Common Triplostegia   【别名】都拉参、肚拉、土败酱、对对参、萝卜参、白都拉、鸡大腿、一支蒿、萝卜肚拉、土洋参、双香   【来源】药材基源:为川续断科植物西南囊苞
  • 打碗花

      【拼音名】Dǎ Wǎn Huā   【别名】面根藤、小旋花、盘肠参、铺地参   【来源】为旋花科打碗花属植物打碗花Calystegin hederacea Wall.,以根状茎及花入药。秋季挖根状茎,洗净晒干或鲜用。夏秋采花鲜用。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