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麻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红线麻


红线麻

“红线麻”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红线麻”在《中药大辞典》

“红线麻”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线麻

  【拼音名】Hónɡ Xiàn Má

  【别名】山苎麻、红头麻、蝎子草、苛麻、大序艾麻

  【来源】荨麻科红线麻Laportea macrostachya (Maxim.) Ohwi,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山西、河北、陕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性味】辛、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解毒消肿。主治腰腿疼痛,麻木不仁,风痹水肿,淋巴结结核,蛇咬伤

  【用法用量】2~4钱。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煎水频洗患处,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注意】忌生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红线麻

  【出处】《陕西草药》

  【拼音名】Hónɡ Xiàn Má

  【别名】红头麻、蝎子草、苛麻(《陕西草药》),山芋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为荨麻科植物艾麻的根。春末夏初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艾麻,又名:大序艾麻。

  多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全株密生白色蟹毛和反曲的微柔毛。根块状纺锤形或圆锥形,红褐色,稍肉质。茎直立,圆柱形。单叶互生,广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尾状骤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边缘具粗齿,两面疏生短毛或近无毛;有叶柄。雌雄同株;花黄绿色;雄花序生于雌花序之下,圆锥状,长约10厘米,花被片5,雄蕊5;雌花序生于茎梢叶腋,细长,穗状,花被片4,不等大,在果期增大,柱头丝形。瘦果斜卵形,扁,长约2.2毫米。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或沟边阴湿地带。分布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性味】辛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解毒,消肿。治腰腿疼痛,麻木不仁,风痹抽麻,水肿,老鼠疮,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泡酒。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附方】①治抽麻,心慌:红线麻四钱,苜蓿根三条,生姜为引。水煎服。

  ②治筋骨麻木,风疼:红线麻和猪肉共炖,吃肉并喝汤。

  ③治虚肿:红线麻、黑豆各一斤,煎汤,每服两茶杯。

  ④治水肿:鲜红线麻叶(或根煎汁)二两,黄豆半斤(水四斤,抱胀磨成渣)。将线麻叶用沸水烫过切碎,点入豆渣煮熟。上为一日量,二次吃完,忌盐。

  ⑤治老鼠疮:鲜红线麻捣烂,加麝香少许,贴患处。(性味以下出《陕西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红线麻

  【出处】出自《陕西草药》。

  【拼音名】Hónɡ Xiàn Má

  【别名】红头麻、苛麻

  【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艾麻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portea cuspidata(Wedd.)Friis[Sceptro-cnide macrostachya Maxim;Laportea macrostachya(Maxim.)Ohwi]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00cm。茎直立,有螫毛和反曲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3-11 cm;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长6.5-20cm,宽 4.5-18cm,先端常有浅裂,中央有尾状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叶缘有粗锯齿。雌雄同株;雄花序生于雌花序之下,长达15cm,雄花被5裂;雄蕊与花被裂片同数而对生;雌花被4裂,不相等,内侧2片,花后增大,歪卵形,外侧2片较小,披外形;子房长圆形,柱头细长,有毛。瘦果斜卵形,扁平,长1.8-2mm,宿存花柱由基部向下弯曲。花期6-8月,果期 8-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下或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性味】辛;苦;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消肿;解毒。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腿疼痛;虚肿水肿,淋巴结结核;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 12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风痹 活络 解毒消肿 淋巴结结核 麻木 麻木不仁 祛风湿 通经活络 通经络 虚肿 腰腿疼痛 肢体麻木


红线麻的功效 红线麻的用途 红线麻可以治疗 红线麻的用法 红线麻的用量 红线麻主要治疗 红线麻能够治疗的疾病 红线麻的用法 红线麻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含羞草

    “含羞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含羞草”在《中药大辞典》 “含羞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含羞草   【拼音名】Hán Xiū Cǎo   【别名】感应草、喝呼草、知羞草、怕丑草   【来源】豆科含羞草属植物含
  • 黄秋葵根

      【出处】《云南中草药选》   【拼音名】Huánɡ Qiū Kuí Gēn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刚毛黄秋葵的根。秋季采。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刚毛黄秋葵,又名:桐麻、黄秋葵、野棉花、黄芙蓉、辛麻、豹子眼睛花。   多年生草本,高1~2米,全
  • 藿香

    “藿香”在《中药大辞典》 “藿香”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藿香   【出处】《别录》   【拼音名】Huò Xiānɡ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广藿香于6~7月间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第1次在5
  • 海豘鱼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Hǎi Tún Yú   【别名】海狶(《临海异物志》)。   【来源】为海豚科动物海豚的肉或皮下脂肪。   【原形态】海豚(《纲目》)   体长2~2.4米,肥满呈圆锥形。头部较小,吻长而突出,如喙状,嘴与额交
  • 黑塔子叶

    “黑塔子叶”在《中药大辞典》 “黑塔子叶”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黑塔子叶   【出处】《重庆草药》   【拼音名】Hēi Tǎ Zǐ Yè   【来源】为柿科植物福州柿的叶。   【功能主治】鲜叶捣泥(干叶打粉)敷冷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