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草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鸡眼草


鸡眼草

“鸡眼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鸡眼草”在《中药大辞典》

“鸡眼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眼草

  【拼音名】Jī Yǎn Cǎo

  【别名】人字草、三叶人字草、掐不齐、老鸦须、铺地锦、白斑鸠窝

  【来源】本品为豆科鸡眼草属植物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 (Thunb.)Schind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细晒干。亦可鲜用。

  【性味】甘、淡,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止泻。用于胃肠炎,痢疾,肝炎,夜盲症,泌尿系感染,跌打损伤,疔疮疖肿

  【用法用量】0.3~1两。

  【备注】(1)竖毛鸡眼草(长萼鸡眼草)Kummerowia stipulacen (Maxim.)Makino全草亦作鸡眼草入药。

  (2)配合茵陈、金钱草、田基黄等药同用,治疗湿热黄疸等症。对于腹泻、痢疾常配合马齿苋、车前草、辣蓼等同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鸡眼草

  【出处】《救荒本草》

  【拼音名】Jī Yǎn Cǎo

  【别名】掐不齐(《救荒本草》),人字草(《本草求原》),斑珠科、公母草(《植物名实图考》),牛黄黄、炸古基(《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小蓄片(《南京民间药草》),妹子草、红花草、地兰花(《中医药实验研究》),土文花、满路金鸡、细花草(《贵州民间药物》),白斑鸠窝(《四川中药志》),鸳鸯草、夜关门、老鸦须、铺地龙(《湖南药物志》),蚂蚁草(《上海常用中草药》),莲子草、花花草、夏闭草、小延边草、花生草、白萹蓄、小关门、瞎眼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小号苍蝇翼、红骨丹(《福建中草药》),蚂蚁

  【来源】为豆科植物鸡眼草的全草。7~8月采取,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多分枝。小枝上有向下倒挂的白色细毛。3出羽状复叶,互生;有短柄;小叶细长,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8厘米,宽3~7毫米,先端圆形,其中脉延伸呈小刺尖,基部楔形;沿中脉及边缘有白色鬃毛。托叶较大,长卵形,急尖,初时淡绿色,于时为淡褐色。花蝶形,1~2朵,腋生;小苞片4,卵状披针形;花萼深紫色,钟状,长2.5~3毫米,5裂,裂片阔卵形;花冠浅玫瑰色,较萼长2~3倍,旗瓣近圆形,顶端微凹,具爪,基部有小耳,翼瓣长圆形,基部有耳,龙骨瓣半卵形,有短爪和耳,旗瓣和翼瓣近等长,翼瓣和龙骨瓣的末端有深红色斑点;雄蕊2体。荚果卵状圆形,顶部稍急尖,有小喙,萼宿存。种子1粒,黑色,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点。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向阳山坡的路旁、田中、林中及水边。分布东北以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化学成份】鸡眼草叶含黄酮类、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鸡眼草水浸剂在体外对四种痢疾杆菌(弗氏、宋氏、志贺氏、舒氏)和大肠杆菌无抗菌作用,仅醇浸液对弗氏痢疾杆菌显示微弱作用。长萼鸡眼草水浸液在体外对弗氏、舒氏、志贺氏痢疾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平板法)。

  【性味】甘、辛,平。

  ①《本草求原》:"甘辛,平。"

  ②《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辛,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治感冒发热,暑湿吐泻,疟疾,痢疾,传染性肝炎,热淋,白浊。

  ①《本草求原》:"治跌打扑肿,解毒。"

  ②《植物名实图考》:"除火毒。中暑捣取汁,(和)凉水饮之。"

  ③《南京民间药草》:"利小便。"

  ④《福州草药》:"治蛇咬伤。"

  ⑤《中医药实验研究》:"治妇人白带,湿热黄疸,暑泻,肠风便血,红白痢疾。"

  ⑥《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泻痢及小儿疳疾。"

  ⑦《贵州民间药物》:"止血。治腹痛。"

  ⑧《四川中药志》:"解热、散痧。治腰痛腹泻,发痧,白痢。"

  ⑨《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利湿健脾,解热止痢。"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咳嗽胸痛,尿路感染,肠炎,痢疾。"

  ⑾《福建中草药》:"利水消积。治消化不良腹泻。"

  ⑿《陕西中草药》:"收敛,固脱。治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附方】①治突然吐泻腹痛:土文花嫩尖叶,口中嚼之,其汁咽下。(《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中暑发痧:鲜鸡眼草三至四两。捣烂冲开水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湿热黄疸,暑泻,肠风便血:公母草七钱至一两。水煎服。年久肠风,须久服有效。(《中医药实验研究》)

  ④治赤白久痢:鲜鸡眼草二两,凤尾蕨五钱。水煎,饭前服。(《浙扛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红白痢疾:公母草五钱,六月霜二钱。水煎,去渣,红痢加红糖,白痢加白糖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⑥治疟疾:鸡眼草一至三两。水煎,分二、三次服。一日一剂,连服三天。(《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⑦治小儿疳积:鸡眼草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胃痛:鸡眼草一两。水煎温服。(《福建中草药》)

  ⑨治小便不利:鲜鸡眼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⑩治热淋:公母草七钱至一两。米酒水煎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⑾治妇人白带:公母草七钱至一两,用精猪肉二、三两炖汤,以汤煎药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⑿治跌打损伤:鸡眼草捣烂外敷。(《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治疗传染性肝炎:每日用新鲜人字草6两(小儿减半),洗净加水煎煮20~30分钟,去渣分3次服,连服10天。据23例观察,对黄疸消退及肝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治程中亦未发现毒性反应和副作用。

  【备注】同属植物长萼鸡眼草形态与鸡眼草相似,但茎较粗壮直立;小叶倒卵形,密生长毛;萼片稍长。有些地区亦作鸡眼草使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鸡眼草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

  【拼音名】Jī Yǎn Cǎo

  【英文名】Japan Clover Herb, Herb of Japan Clover, Herb of Korean Lespedeza

  【别名】掐不齐、人字草、小蓄片、妹子草、红花草、地兰花、土文花、满路金鸡、细花草、鸳鸯草、夜关门、老鸦须、铺地龙、蚂蚁草、莲子草、花花草、夏闭草、花生草、白扁蓄、小关门、瞎眼草、小号苍蝇草、红骨丹。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鸡眼草和竖毛鸡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Kummerowia striata (Thunb.)Schneidl. [Hedysarum striata Thunb.]2.Kummerowia stipulacea(Maxim.)Makino[Lespedeza stipulacea Maxim.]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1.鸡眼草 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茎直立,斜升或平卧,基都多分枝,茎及枝上疏被向下倒生的毛。叶互生;托叶膜质;三出复叶,小叶被缘毛;叶片倒卵形或长圆形,长5-20mm,宽3-7mm,先端圆形,有时凹入,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两面中脉及边缘有白色长硬毛。花通常1-2朵腋生;稀3-5朵;花梗基部有2苞片,不等大;萼基部具4枚卵状披针形小苞片;花萼钟形,萼齿5,宽卵形,带紫色;花冠淡红紫色,长5-7mm,旗瓣椭圆形,先端微凹;雄蕊10,二体。子房椭圆形,花柱细长,柱头小。荚果宽卵形或椭圆形,稍扁,长3.5-5mm,顶端锐尖,成熟时与萼筒近等长或长达1倍,表面具网纹及毛。种子1颗。花期7-8月,果期8-9月。

  2.竖毛鸡眼草 一年生草本,高5-20cm。茎斜升或直立,分枝开展,小枝细弱,茎及枝上疏生向上的细硬毛,有时仅节处有毛。叶互生;托叶卵形,三出复叶,小叶长3-8mm;叶片倒卵形,宽倒卵形或倒卵状楔形,长5-15mm,宽3-12mm,先端微凹或近圆形,具针尖,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中脉及边缘有白色长硬毛,侧脉平行。花通常1-2朵腋生;花梗被白色硬毛;小苞片4,比萼筒稍短或近等长;花萼钟状,萼齿5,裂片卵形;花冠淡红紫色,长5-7mm,旗瓣椭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爪,龙骨瓣较旗瓣及翼瓣长。荚果椭圆形或卵形,长约4mm,稍扁,表面被毛。种子1颗,平滑,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林下、田边、路旁,为习见杂草。

  2.生于山地、丘陵、田野,为常见杂草。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1)鸡眼草茎枝圆柱形,多分枝,长5-30cm,被白色向下的细毛。三出复叶互生,叶多皱缩,完整小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5-15mm;叶端钝圆,有小突刺,叶基楔形;沿中脉及叶缘疏生白色长毛;托叶2片。花腋生,花萼钟状,深紫褐色;蝶形花冠浅玫瑰色,效萼长2-3倍。荚果卵状矩圆形,顶端稍急尖,有小喙,长达4mm。种子1粒,黑色,具不规则褐色斑点,气微,味淡。

  (2)竖毛鸡眼草 茎多枝,较粗壮,长10-25cm,疏被向上生长的硬毛。三小叶,完整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7-20mm,宽3-12mm;叶端圆或微凹,具短尖,叶基楔形;上面无毛,下面中脉及叶缘有白色长硬毛。花簇生于叶腋,花梗有白色硬毛,花萼钟状,花冠暗紫色。荚果卵形,长约3mm。种子黑色,平滑。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鸡眼草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细胞多为椭圆形,外被角质层,尚有非腺毛或其残基。表皮下可见1-3列细胞组成的厚角组织,常边续成环。韧皮部外侧具帽状纤维束,其周围可见草酸钙方晶,纤维壁微木化。形成层成波状环。髓部宽大。

  叶表面制片: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浅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平轴式气孔。非腺毛常为2(1-3)个细胞,基部细胞甚短,顶细胞长,先端渐尖,壁密生壁疣。

  【化学成份】鸡眼草茎叶含有染料木素(geniste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异牡荆素(isovitexin),山柰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芸香甙(ru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甙(β-sitosterolglucoside),黄酮甙类。种子中含有黎豆胺(stizolamine)。

  【药理作用】鸡眼草水浸剂在体外对四种痢疾杆菌(弗氏、宋氏、志贺氏、舒氏)和大肠秆菌无抗菌作用,仅醇浸液对弗氏痢疾杆菌显示微弱作用。长萼鸡眼草水浸液在体外对弗氏、舒氏、志贺氏痢疾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平板法)。

  【性味】甘;辛;微苦;性平

  【归经】肝;脾;肺;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止血。主感冒发热;暑湿吐泻;黄疸;痈疖疮;痢疾;疳疾;血淋;咯血;衄血;跌打损伤;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鲜品30-60g。捣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本草求原》:治跌打扑肿,解毒。

  2.《植物名实图考》:除火毒。中暑捣取汁,(和)凉水饮之。

  3.《南京民间药草》:利小便。

  4.《福州草药》:治蛇咬伤。

  5.《中医药实验研究》:治妇人白带,湿热黄疸,暑泻,肠风便血,红白痢疾。

  6.《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泻痢及小儿疳疾。

  7.《贵州民间药物》:止血。治腹痛。

  8.《四川中药志》:解热、散痧。治腰痛腹泻,发痧,白痢。

  9.《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利湿健脾,解热止痢。

  10.《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咳嗽胸痛,尿路感染,肠炎,痢疾。

  11.《福建中草药》:利水消积。治消化不良腹泻。

  12.《陕西中草药》:收敛,固脱。治子宫脱垂,脱肛。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中药学》:鸡眼草

相关中药

  • 鸡骨常山

      【拼音名】Jī Gǔ Chánɡ Shān   【别名】云南鸡骨常山、三台高、野辣子、永固生、红辣树、白虎木、细骨常山、红花岩托、红花矮陀陀、小苦桃、五台风、四角风   【来源】夹竹桃科鸭脚树属植物鸡骨常山Alstonia yunnanensis Diels,以根、叶入药
  • 茳芒决明

      【拼音名】Jiānɡ Mánɡ Jué Mínɡ   【别名】豆瓣叶、望江南、苦参、野苦参   【来源】豆科茳芒决明Cassia sophera L.,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长江以南。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消炎
  • 假稻

      【出处】《贵州草药》   【拼音名】Jiǎ Dào   【别名】水游草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假稻的全草。春、夏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80厘米。秆下部伏卧而上部斜升直立,节处生多数分枝的须根,并密生倒毛。叶片长5~15厘米,宽4~8毫米,粗糙
  • 鸡胆

    “鸡胆”在《中药大辞典》 “鸡胆”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鸡胆   【出处】《别录》   【拼音名】Jī Dǎn   【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胆。   【药理作用】参见"猪胆"条。   【性味】苦,寒。
  • 建兰花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Jiàn Lán Huā   【来源】为兰科植物建兰的花。建兰花,秋季采(春兰花,春季采;夏兰花,初夏采)。   【原形态】建兰(《群芳谱》),又名:燕草(陶弘景),秋兰(《本草衍义》),八月兰(《分类草药性》),官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