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三七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姜三七


姜三七

“姜三七”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姜三七”在《中药大辞典》

“姜三七”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姜三七

  【拼音名】Jiānɡ Sān Qī

  【别名】三七姜、姜叶三七、土田七、竹叶三七、姜七

  【来源】姜科姜七属植物姜三七Stahlianthus involucratus (King)Craib,以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外用治虫蛇咬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1~3钱,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研粉或用炭粉撒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姜三七

  【出处】《云南中草药》

  【拼音名】Jiānɡ Sān Qī

  【来源】为姜科植物曲蕊姜的根。秋季采集,洗净,去皮和毛,切片晒干,研末。

  【原形态】矮小秃净草本,有香味。叶数枚,卵形,二列,具柄,鞘上部张开。花数朵,包藏于一个预生绿色的佛焰苞内。萼管状,裂片相等;花冠管柔弱,裂片披针形;侧生假雄蕊大,倒卵形;唇瓣倒卵形,2裂;雄蕊短突出,花药长而弯曲,基部有2个平行的附属体;花柱柔弱。蒴果长椭圆形。种子弯曲,纺锤形,有撕裂状的假种皮。

  【生境分布】生于山涧、林下草丛中。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止血消肿。治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血子宫功能性出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外用:研末撒。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姜三七

  【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

  【拼音名】Jiānɡ Sān Qī

  【英文名】Root of Yunnan Camptandra

  【别名】石竹花、岩白姜、土山柰、水马鞭、岩笔叶

  【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大苞姜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ulokaempferia yunnanensis (Gagnep.)R.M.Smithp[Monolophus yunnanensis(Gagnep.)T.L.Wu et Senjen;Kaempferia yunnanensis Gagnep.;Camptandra yunnanensis(Gagnep)K.Schum].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大苞姜,多年生草本,高25-55cm。根茎球形,须根粗壮。叶3-4片,叶柄长0.5-0.7cm;叶舌薄膜质,2裂;叶片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长8-20cm,宽4-5cm,先端渐尖,基部急尖或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短柔毛。花序顶生,叶状苞片1-3枚,长7-13cm,基部边缘与花序轴贴生成囊状,每一苞片内有花1-2朵;花黄色,很易凋谢;花萼一侧开裂,先端具2齿;花冠管长为萼管的1倍,裂片狭披针形,后方的一枚守为两侧的1倍;侧生退化雄蕊近线形,与花冠裂片近等长;唇瓣深2裂,裂片卵形;花丝短,药隔先端附属体三角形,全缘;子房倒卵形。蒴果近圆形,直径约1cm,果皮上有细脉纹。种子卵形。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2800m的高山密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和云南。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散瘀消肿止痛;止血。主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虫蛇咬伤 风湿骨痛 功能性子宫出血 活血散瘀 衄血 散瘀消肿 吐血衄血 消肿止痛 月经过多 治跌打 止血消肿 子宫出血

姜三七


姜三七的功效 姜三七的用途 姜三七可以治疗 姜三七的用法 姜三七的用量 姜三七主要治疗 姜三七能够治疗的疾病 姜三七的用法 姜三七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接骨木根

    “接骨木根”在《中药大辞典》 “接骨木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接骨木根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Jiē Gǔ Mù Gēn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根或根皮。9~10月采挖。洗净,晒干。   【
  • 金雀马尾参

      【出处】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名】Jīn Què Mǎ Yǐ Shēn   【别名】太子参   【来源】药材基源:为萝藦科植物金雀马尾参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ropegia mairei(Levl.) H. Huber[Aristolochia
  • 姜黄

    “姜黄”在《中国药典》 “姜黄”在《中药大辞典》 “姜黄”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姜黄   【拼音名】Jiānɡ Huánɡ   【英文名】RHIZOMA CURCUMAE LONGAE   【别名】黄姜、毛姜黄、宝鼎香
  • 鸡脚刺

    “鸡脚刺”在《中药大辞典》 “鸡脚刺”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鸡脚刺   【出处】《贵阳民间药草》   【拼音名】Jī Jiǎo Cì   【别名】刺黄芩、刺小檗、三颗针、压妹刺(《贵州民间方药集》),刺黄连(《贵阳民间药草》)
  • 金花菜

      【出处】《贵州草药》   【拼音名】Jīn Huā Cài   【来源】为豆科植物细叶百脉根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2~30厘米。茎丛生,有棱,疏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枚,基部2小叶较顶端3小叶为小,顶端小叶倒披针形,长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