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芺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苦芺


苦芺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1.《尔雅》郭璞注:钩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

  2.陶弘景:苦芺,处处有之,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暴干。

  3.《唐本草》:苦芺,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4.《食疗本草》:苦芺,生食治漆疮。不堪多食尔。

  5.《蜀本草》:《图经》有云,苦芺子若猫蓟,茎圆无刺。所在下湿地有之。

  6.《本草纲目》:《尔雅》钩芺,即此苦芺也。许

  【拼音名】Kǔ ǎo

  【英文名】Herb of Linearleaf Thitle

  【别名】钩芺、苦板、苦菜、败酱、败酱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tatarica (L.) C.A. Mey.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蒙山莴苣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分枝。叶互生;下部叶长圆形,灰绿色,基部收窄,半抱茎,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质厚,稍肉质;茎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不分裂,全缘;上部叶全缘,抱茎;有时全部叶全缘而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20个小花,在茎枝顶端排成开展圆锥状花序;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长圆状条形,秒压扁或不扁,灰色至黑色,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有5-7条纵肋,果颈渐窄,较长,灰白色,冠毛白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粘土或砂质土壤上,常风于河边、湖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化学成份】开花的地上部分含山莴苣苦素(lactu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α-香树脂醇(α-amyrin)[1]。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痈肿;痔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生嚼。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主面目通身漆疮。

  2.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

  3.《日华子本草》:治丹毒。

  4.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

  5.《本草纲目》:下气,解热。

  6.《医林纂要》:解暑去热。

  7.《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

  8.《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丹毒 烦闷 凉血止血 痔疮

苦芺


苦芺的功效 苦芺的用途 苦芺可以治疗 苦芺的用法 苦芺的用量 苦芺主要治疗 苦芺能够治疗的疾病 苦芺的用法 苦芺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苦蓢树

      【别名】缸瓦冧、水胡瞒、黄藤、许树、苦蓝盘、苦郎树、假茉莉   【来源】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苦蓢树Clerodendron inerme (L.) Gaertn.,以根、茎、叶入药。根、茎全年可采,根洗净去粗皮,蒸过晒干,切片。叶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寒。有小毒。
  • 孔雀草

    “孔雀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孔雀草”在《中药大辞典》 “孔雀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孔雀草   【拼音名】Kǒnɡ Què Cǎo   【别名】小万寿菊、红黄万寿菊、红黄草、小芙蓉花、藤菊   【来源】菊
  • 苦丁茶

    “苦丁茶”在《中药大辞典》 “苦丁茶”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苦丁茶   【出处】《本经逢原》   【拼音名】Kǔ Dīnɡ Chá   【来源】主要为冬青科植物枸骨和大叶冬青的叶。   【原形态】①枸骨,详"枸
  • 苦壶卢花

    “苦壶卢花”在《中药大辞典》 “苦壶卢花”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苦壶卢花   【出处】《纲目》   【拼音名】Kǔ Hú Lú Huā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花,7~8月采。   【功能主治】《纲目》
  • 口蘑

      【拼音名】Kǒu Mó   【来源】药材基源:为口蘑科真菌香杏口蘑和蒙古口蘑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holoma gambosum (Fr.)Gill.[Calocybe gambasa (Fr.)Si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在子实体幼小时期(蘑菇钉)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