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木灰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梨木灰


梨木灰

“梨木灰”在《中药大辞典》

“梨木灰”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梨木灰

  【出处】《纲目》

  【拼音名】Lí Mù Huī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木材烧成之灰。

  【功能主治】《纲目》:"治气积郁冒。""结气咳逆。"

  【附方】治气从脐左右起上冲,胸满气促,郁冒厥者:梨木灰,伏出鸡卵壳中白皮、紫菀、麻黄(去节)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酒下。亦可为末服方寸匕,或煮汤服。(《圣济总录》)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梨木灰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Lí Mù Huī

  【英文名】Pear wood ash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木材烧成的灰。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2.Pyrus pyrifolia (Burm.f.) Nakai[Ficus pyrifolia Burm.f.]3.Pyrus ussuriensis Maxim.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将木材哂干,烧成炭灰,保存。

  【原形态】1.白梨 乔木,高达5-8m。树冠开展;小枝粗壮,幼时有柔毛;二年生的枝紫褐色,具稀疏皮孔。叶柄长2.5-7cm;托叶膜质,边缘具腺齿;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1cm,宽3.5-6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带刺芒尖锐齿,微向内合拢,初时两面有绒毛,老叶无毛。伞形总状花序,有花7-10朵,直径4-7cm总花梗和花梗幼时有绒毛,花梗长1.5-3cm;花瓣卵形,长1.2-1.4cm,宽1-1.2cm,先端呈啮齿状,基部具短爪;雄蕊20;长约花瓣的一半;花柱5或4,离生,无毛。果实卵形或近球形,微扁,褐色。花期4月。果期8-9月。

  2.沙梨 本种与白梨的区别为:叶片基部圆形或近心;果实褐色。花期4月,果期8月。

  3.秋子梨 本种与2种的区别为:叶形大,长5-10cm,宽4-6cm,叶边刺芒长;花柱5;果实黄色,果梗长1-2cm。花期5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白梨:生于海拔100-2000m的干旱寒冷地区山坡阳处。

  2.沙梨:生于海拔100-1400m的温暖而多雨的地区。

  3.秋子梨:生于海拔100-2000m的寒冷干燥的山区。

  资源分布:1.白梨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等地。

  2.沙梨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3.秋子梨分布东北、华北及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本品呈粉末状,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质轻。气微,味淡。

  【性味】微咸;平

  【归经】脾;肺经

  【功能主治】降逆下气。主气积郁冒,胸满气促,结气咳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附方】治气从脐左右起上冲,胸满气促,郁冒厥者:梨木灰,伏出鸡卵壳中白皮、紫荒、麻黄(去节)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酒下。亦可为未服方寸匕,或煮汤服。(《圣济总录》)

  【各家论述】《纲目》:治气积郁冒。结气咳逆。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降逆 咳逆 下气

梨木灰


梨木灰的功效 梨木灰的用途 梨木灰可以治疗 梨木灰的用法 梨木灰的用量 梨木灰主要治疗 梨木灰能够治疗的疾病 梨木灰的用法 梨木灰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灵芝草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Línɡ Zhī Cǎo   【别名】三秀(《楚辞》),茵、芝(《尔雅》)。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株。秋季采取。   【原形态】①紫芝(《本经》),又名:木芝(《本经》)。   菌盖木栓质,有柄,半圆形
  • 簕竹

      【别名】车角竹、车筒竹、刺竹、大竹、水簕竹、大簕麻竹、麻竹、簕楠竹   【来源】禾本科簕竹Bambusa sinospinosa McClure,以竹叶、竹笋、竹茹入药。   【生境分布】华南、西南。   【性味】竹叶:甘,凉。   竹茹:微苦,凉。   竹笋:甘、酸,平
  • 罗汉松

      【拼音名】Luó Hàn Sōnɡ   【别名】土杉、罗汉杉   【来源】竹柏科竹柏属植物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D. Don,以根皮及球果入药。根四季可采,秋季采球果。   【性味】甘,微温。   【功
  • 辣蓼草

    “辣蓼草”在《中药大辞典》 “辣蓼草”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辣蓼草   【出处】《江苏植药志》   【拼音名】Là Liǎo Cǎo   【来源】为蓼科植物柳叶蓼的全草。   【原形态】柳叶蓼,又名:绵毛酸模叶蓼。  
  • 柃寄生

      【出处】《湖南药物手册》   【拼音名】Línɡ Jì Shēnɡ   【别名】方叶子、螃蟹脚、吊兰、胡龙须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柃寄生的枝叶。夏、秋间采收。   【原形态】常绿小灌木,高10~13厘米。茎多节,分枝,绿色,有纵纹,节间扁平。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