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面蓊叶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米面蓊叶


米面蓊叶

  【拼音名】Mǐ Miàn Wěnɡ Yè

  【来源】药材基源:为檀香科植物米面蓊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urkleya lanceolata (Sieb.et Zucc.)Miq.[Qundriala lanceolata Sieb.et Zucc.;Burkleya henryi Diels]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叶茂盛时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灌木,高1-2.5m。多分枝,枝多少被微柔毛,幼嫩时有棱或有条纹。叶对生,薄膜质,近无柄;下部枝的叶呈阔卵形,上部枝的叶呈披针形,长3-9cm,宽1.5-2.5cm,先端尾状渐尖(基生枝上的叶尖常具红色鳞片),基部楔形,全缘,嫩时两面被疏毛。雄花序顶生和腋生;花梗纤细,长3-6mm;花被裂片卵状长圆形,长约2mm,被稀疏短柔毛;雄蕊4,内藏;雌花单一,顶生或腋生;花梗细长或很短;花被漏斗形,长7-8mm,外面被微柔毛或近无毛,裂片小,三角状卵形或卵形,先端锐尖;苞片4枚,披针形,长约1.5mm;花柱黄色。核果椭圆形或倒圆锥形,长约1.5cm,直径约1cm,无毛,宿存苞片叶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4m,宽8-9mm,干膜质,羽脉明显;果柄细长,棒状,先端有节,长8-15mm。花期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1800m的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叶多皱缩。展平后呈卵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3-9cm,宽1.5-2.5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上、下表面被疏毛或无毛,叶近无柄。质轻,呈膜质,易碎。气香,味微苦。

  【化学成份】叶含(2s)-4',5,7-三羟基黄烷-5-O-β-D-木糖甙[(2s)-4',5,7-trihydroxyflavan-5-O-β-D-xyloside]。

  【性味】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主皮肤瘙痒;蜂螫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叶揉擦。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蜂螫 皮肤瘙痒 瘙痒 燥湿 燥湿止痒 止痒

米面蓊叶


米面蓊叶的功效 米面蓊叶的用途 米面蓊叶可以治疗 米面蓊叶的用法 米面蓊叶的用量 米面蓊叶主要治疗 米面蓊叶能够治疗的疾病 米面蓊叶的用法 米面蓊叶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毛千屈菜

      【别名】水滨柳、铁菱角   【来源】千屈菜科千屈菜属植物毛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 var. tomentosa DC.,以根状茎及全草入药。秋季采,洗净晒干。   【性味】甘、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全草:用于痢疾、血崩、高热。根
  • 马蔺子

    “马蔺子”在《中药大辞典》 “马蔺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马蔺子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Mǎ Lìn Zǐ   【别名】蠡实(《本经》),荔实(《别录》),马楝子(《本草图经》),马莲子(《河北中药手册》)。
  • 苜蓿根

    “苜蓿根”在《中药大辞典》 “苜蓿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苜蓿根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Mù Xu Gēn   【别名】土黄耆(《食疗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苜蓿或南苜蓿的根。   【
  • 麻牛膝

      【拼音名】Má Niú Xī   【别名】苦麻牛膝、金河牛膝、白牛膝、千把钩   【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头花杯苋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athula capitata Moq.   采收和储藏:秋、冬两季采挖,除去泥土、地上茎叶及须根,晒干或烘干。   
  • 木本胡枝子皮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Mù Běn Hú Zhī Zǐ Pí   【来源】为豆种植物绿叶胡枝子的茎皮。   【功能主治】《福建民间草药》:"治因受雨淋,四肢骨节炎肿作痛,和白糖捣烂外敷。"   【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