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戳口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牛戳口


牛戳口

  【拼音名】Niú Chuō Kǒu

  【别名】老牛锉、千针草、大蓟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野蓟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maackii Maxim. [C. japonicum DC. SUBSP. MAACKII (Maxim.) Nakai; C. japonicum DC. Var. amurense Kita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野蓟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不定根可发育成萝卜状的块根。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上部(特别是接头状花序下部)灰白色,有稠密的绒毛。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全角为长椭圆形、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向下渐狭成翼柄长20-25cm,宽7-9cm,羽关半裂、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4-8对,半长椭圆形,中部侧裂片较大,宽1-2cm,全部侧裂片边缘具大形或小形三角形刺齿及缘毛状针刺,有时边缘刺齿裂度较深而使叶呈现近乎二回羽裂状态;向上的叶渐小,与下部及基生叶同形,街道样分裂或不裂,边缘有刺齿,基部扩大耳状抱茎;全部或至少上部叶两面异彩色,上面绿色,沿脉被稀疏的多细胞长或短节毛,下面灰色或浅灰色,被稀疏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钟状,直径约2cm;总苞片约5层,外层及中层长三角状披针形至披针表,长6-13mm,宽2-2.5mm,先端急尖成短针刺,国缘有缘毛;内层及最内层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2.3cm,全部苞片背面有黑色粘遥;花紫红以,花冠长约2.4cm,檐部与细管部待长,5裂不达檐部中部。瘦果淡黄色,偏斜倒披针形,长约4mm,宽约1.8mm,压扁,先端截形;冠毛多层,白色,刚毛长羽毛状,长达2cm,内层先端纺锤状扩大。花、最期6-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1100m的山坡草地、林缘及草甸。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性味】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主咯血;衄血;尿血;跌打损伤;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凉血止血 尿血 衄血 消肿解毒 痈疮 痈疮肿毒

牛戳口


牛戳口的功效 牛戳口的用途 牛戳口可以治疗 牛戳口的用法 牛戳口的用量 牛戳口主要治疗 牛戳口能够治疗的疾病 牛戳口的用法 牛戳口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奶汁树

    “奶汁树”在《中药大辞典》 “奶汁树”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奶汁树   【出处】《江西草药》   【拼音名】Nǎi Zhī Shù   【别名】牛奶子树、下乳草   【来源】为桑科植物窄叶台湾榕的根及叶。秋、冬采收。
  • 南藤

    “南藤”在《中药大辞典》 “南藤”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南藤   【出处】《开宝本草》   【拼音名】Nán Ténɡ   【别名】丁父、丁公寄(《别录》),丁公藤(《本草拾遗》),石南藤(《本草图经》),搜山虎(《
  • 糯米条

      【出处】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名】Nuò Mǐ Tiáo   【英文名】Chinese Abelia   【别名】茶条树、小榆蜡叶、小垛鸡、山柳树、毛蜡叶子树、水蜡、白花树   【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糯米条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be
  • 牛耳岩白菜

    “牛耳岩白菜”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牛耳岩白菜”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耳岩白菜   【拼音名】Niú ěr Yán Bái Cài   【别名】岩白菜[贵州]。猫耳朵[贵州安顺]、石三七[广西贵
  • 牛尾菜

    “牛尾菜”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牛尾菜”在《中药大辞典》 “牛尾菜”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尾菜   【拼音名】Niú Wěi Cài   【别名】牛尾蕨、土春根、牛尾结、马尾伸筋、七层楼、金刚豆藤、草菝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