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血藤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散血藤


散血藤

“散血藤”在《中药大辞典》

“散血藤”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散血藤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Sàn Xuè Ténɡ

  【别名】钻地风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白背钻地风的藤茎。

  【原形态】白背钻地风,又名:粉叶钻地风。

  落叶攀援灌木。单叶对生,纸质,矩状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8~15厘米,宽4~7厘米,先端阔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有白霜,密生乳状突起,除脉腋有束毛外均秃净;叶柄长2~7厘米。伞房花序顶生;花2型;边缘不育花仅一大形萼片,呈矩圆形或狭矩圆形,长3~4厘米,先端钝,乳白色,老时棕色;孕性花小,萼片4~5,花瓣4~5,雄蕊10,花柱1。蒴果顶端圆锥状,有10肋。种子多数,线形。

  【生境分布】喜生于潮湿处。分布四川。

  【性味】性凉,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祛风湿,解热毒。治瘀血凝滞,筋骨风痛及疮毒红肿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4~6钱;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散血藤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Sàn Xuè Ténɡ

  【英文名】hypoglaucum Schizophragma

  【别名】利筋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白背钻地风的藤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zophragma hypoglaucum Rehd.

  

  【原形态】白背钻地风 落叶藤状灌木,长达10cm。以气根攀援于他物上。小枝栗褐色,老枝纵裂,脱薄皮。单叶对生,纸质;叶柄长2-7cm;叶片长圆状卵形至长椭圆形,长8-15cm,宽4-7cm,先端阔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粉白色,密生乳头状突起,除脉腋有束毛外均秃净。伞房花序顶生;花二型;边缘不育花仅具一大形萼片,呈长圆形或狭长圆形,长3-4cm,先端钝,乳白色,老时棕色;能育花小;萼片4-5,花瓣4-5,雄蕊10,花柱1。蒴果,先端圆锥状,有10肋,于肋间开裂。种子多数,线形。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2000m山地沟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藤茎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3-5mm。表面黑褐色至黑色,被微毛,节膨大,毛明显,并可见侧枝及叶痕。质较硬,不易折断,断面粉性,木部黄白色,髓部色深或中空。气微,味苦。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湿;解热毒。主风湿疼痛,热毒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或浸酒。外用: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毒疮 风湿疼痛 解热 解热毒 热毒 散血 瘀血


散血藤的功效 散血藤的用途 散血藤可以治疗 散血藤的用法 散血藤的用量 散血藤主要治疗 散血藤能够治疗的疾病 散血藤的用法 散血藤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山五味子

    “山五味子”在《中药大辞典》 “山五味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山五味子   【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Shān Wǔ Wèi Zǐ   【别名】老米酒(《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冷饭子(《贵州药檀目录》)。
  • 桑蠹虫

    “桑蠹虫”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桑蠹虫”在《中药大辞典》 “桑蠹虫”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桑蠹虫   【拼音名】Sānɡ Dù Chónɡ   【别名】桑蝎、蝤蛴、铁炮虫、天牛幼虫、褐天牛、桑天牛、桑牛、哈
  • 散血莲

    “散血莲”在《中药大辞典》 “散血莲”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散血莲   【出处】《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Sàn Xuè Lián   【别名】活血莲(《湖南药物志》),眉风草(《贵州草药
  • 三叶茶

      【拼音名】Sān Yè Chá   【来源】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波叶异木患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lophylus caudatus Radlk.[A.racemosus auct.non(L.)Radlk.]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全株,切片晒干。   
  • 四指马鲅

      【拼音名】Sì Zhǐ Mǎ Bà   【来源】药材基源:四指马鲅,休长,略侧扁。头较小,前端钝,吻短,口大,下位。背鳍Ⅷ-14;臀鳍Ⅲ-15;胸鳍18+4丝状游离鳍条;腹鳍1-5;鳍15-17,侧线鳞85-90(11/15)。体被栉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euther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