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刺梨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山刺梨


山刺梨

“山刺梨”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山刺梨”在《中药大辞典》

“山刺梨”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刺梨

  【拼音名】Shān Cì Lí

  【别名】刺梨根、绢毛蔷薇

  【来源】蔷薇科山刺梨Rosa sericea Lindl.,以根、果实入药。

  【生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性味】酸涩、甘,平。

  【功能主治】消食健脾,止痢。主治积食腹胀,肠鸣腹泻

  【用法用量】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山刺梨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拼音名】Shān Cì Lí

  【别名】刺梨根,色瓦(藏名)。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绢毛蔷薇的根及果实。8~10月采根及果实。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3米。小枝灰褐色;皮刺基部常膨大。羽状复叶互生,短枝上叶密集近丛生;小叶7~15,卵形或倒卵形,长1~2厘米,先端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密生丝状柔毛;托叶线形,大部分连于叶柄上。花白色或淡黄色,单生,无苞片;萼裂片5,卵状披针形;花瓣5,倒卵形。蔷薇果球形或倒卵状球形,红褐色,萼裂片宿存。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地。

  【性味】甘酸涩,平。

  【功能主治】消食健脾,止痢。治积食腹胀,肠鸣腹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山刺梨

  【出处】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拼音名】Shān Cì Lí

  【英文名】Root or fruit of Fourpetal Rose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绢毛蔷薇的根及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sericea Lindl.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摘果实,晒干;8-10月,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绢毛蔷薇 灌木,高1-2m。小枝灰褐色;皮刺散生或对生,基部常膨大,有时密生针刺。羽状复叶;小叶(5)7-11,连叶柄长3.5-8cm;小叶片卵形或倒卵形,长1-2cm,先端圆或截形,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密生丝状柔毛;叶柄和叶轴散生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花两性;花单生,无苞片;花梗有毛或无毛;花白色,直径2.5-5cm;萼裂片4,卵状披针形,被毛或无毛;花瓣4,倒卵形,先端微凹;花柱离生,被长柔毛。果球形或倒卵状球形,果梗不膨大,红褐色,萼裂片宿存。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3800m的山顶、山谷斜坡或向阳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甘、酸、涩;平

  【归经】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健脾助运,止痢。主积食腹胀;肠鸣腹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止痢


山刺梨的功效 山刺梨的用途 山刺梨可以治疗 山刺梨的用法 山刺梨的用量 山刺梨主要治疗 山刺梨能够治疗的疾病 山刺梨的用法 山刺梨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楤木叶

    “楤木叶”在《中药大辞典》 “楤木叶”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楤木叶   【出处】《本草推陈》   【拼音名】Sǒnɡ Mù Yè   【别名】吻头(《本草拾遗》),树头菜(《本草推陈》)。   【来源】为五加科
  • 鳝鱼头

    “鳝鱼头”在《中药大辞典》 “鳝鱼头”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鳝鱼头   【出处】《别录》   【拼音名】Shàn Yú Tóu   【来源】为鳝科动物黄鳝的头。   【性味】《纲目》:"甘,
  • 山苏木

      【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拼音名】Shān Sū Mù   【别名】干檀香、小青皮、小青香、小仙人掌、香疙瘩(《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土檀香(《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檀香科植物沙针的根、叶。全年可采,取根剥皮切片;叶,晒干。   【原形态
  • 山稗子

    “山稗子”在《中药大辞典》 “山稗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山稗子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Shān Bài Zǐ   【别名】红果莎、乌禾、旱稗(《滇南本草》整理本),红稗、野红米草、水高梁、野鸡稗、红米、野
  • 树乌蝇羽

      【别名】牙脓草、乌蝇羽、紫灵树、石力、紫力   【来源】大戟科树乌蝇羽Phyllanthus cochinchinensis Spreng.,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广东、广西。   【性味】甘、温、微涩,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牙龈脓肿,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