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石斑鱼


石斑鱼

  【拼音名】Shí Bān Yú

  【来源】药材基源:为鳍科动物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等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pinephelus fario(Thunberg)2.Epinephelus awoara(Temmincket Schlege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割取头部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1.鲑点石斑鱼,体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2-24cm。头稍长,眼中等大,上侧位,近前端。口中等大,稍倾斜。两颌牙细尖,呈不规则条行,前端各具1对小圆锥牙。犁骨与腭骨牙细小呈窄齿带。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具扁平棘2-3个,鳃耙9+14。体被细栉鳞,侧线与体背平行。侧线鳞(有孔)49(15/29)。背鳍Ⅺ-16,起点在胸鳍上方,连续,无缺刻。臀鳍Ⅲ-8,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胸鳍16,较大,边缘圆形。腹鳍I-5,胸位,尾鳍圆形。体浅褐色,头部和体侧均布有橘黄色小斑点。各鳍布满橘红色小斑点。背鳍边缘黄色;鳍棘末部、鳍条中部基底及尾柄上,各有1个褐色斑。胸鳍红褐色,臀鳍和尾鳍暗褐色,边缘色较深。

  2.青石斑鱼,形态上种相似。背鳍Ⅺ-15,臀鳍Ⅲ-8,胸鳍16,腹鳍I-5,侧弭鳞90(14、29)。鳃耙8+14。体背部褐色。头部和体侧均散有黄色小班点。体侧并有5条暗褐色横带;第1与第2条位于背鳍鳍中、基底末;第5条位于尾柄上。腹侧浅褐色。各鳍灰褐色带绿色;背鳍鳍条部边缘和尾鳍后缘黄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岩石礁底质的海区,喜吞食鱼类和虾类。夏季产量较多。肉质佳美。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

  2.生态和万布同鲑点石斑鱼。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益胃;解毒杀虫。主消化不良;痢疾;消渴;痞积;脱肛;小肠痈;百虫入耳

  【用法用量】内服:焙干研粉,黄酒冲服,每次5g,每日3次。外用:适量,焙干研末,绵裹塞耳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饮食须知》:石斑鱼
  • 《本草求真》:石斑鱼
  • 《本经逢原》:石斑鱼

    治疗疾病: 肠痈 健脾益胃 解毒杀虫 痞积 脱肛 消渴 益胃


    石斑鱼的功效 石斑鱼的用途 石斑鱼可以治疗 石斑鱼的用法 石斑鱼的用量 石斑鱼主要治疗 石斑鱼能够治疗的疾病 石斑鱼的用法 石斑鱼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蛇退

      【出处】《云南中草药》   【拼音名】Shé Tuì   【别名】俞莲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褐黄蜘蛛抱蛋的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褐黄蜘蛛抱蛋,又名:千年竹、爬地蜈蚣。   多年生宿根草本。地下根茎横走,具明显的节,须
  • 石楠根

      【出处】出自《本经》。   【拼音名】Shí Nán Gēn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Photinia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石楠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otinia serrulata Lindl.   采收和储藏:
  • 水锦树

    “水锦树”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水锦树”在《中药大辞典》 “水锦树”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锦树   【拼音名】Shuǐ Jǐn Shù   【别名】猪血木、饭烫木、黄麖茅、红木、大虫耳、牛伴木、双耳蛇   【
  • 水牛皮

      【出处】《食医心镜》   【拼音名】Shuǐ Niú Pí   【来源】牛科动物水牛的皮。   【功能主治】《食医心镜》:"主水气大腹浮肿,小便涩少,水牛皮煮熟,切于豉汁中食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 水栀

    “水栀”在《中药大辞典》 “水栀”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水栀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Shuǐ Zhī   【别名】伏尸栀子(《雷公炮炙论》),水栀子(《八闽通志,),黄箕子、黄枝(《福建民间草药》),马牙栀、建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