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石榴花


石榴花

“石榴花”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石榴花”在《中药大辞典》

“石榴花”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榴花

  【拼音名】Shí Liu Huā

  【来源】石榴科石榴属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以花入药。夏秋采,晒干。

  【性味】酸、涩,温。

  【功能主治】收敛止泻,杀虫。用于吐血,衄血;外用治中耳炎

  【用法用量】1~3钱,外用研粉,用适量吹耳内。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石榴花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Shí Liu Huā

  【别名】榴花(《海上集验方》),酸石榴花(《圣济总录》)。

  【来源】石榴科植物石榴的花蕾。

  【原形态】形态详"石榴皮"条。

  【性味】《得配本草》:"酸涩,平。"

  【功能主治】治鼻衄,中耳炎,创伤出血。

  ①《分类草药性》:"治吐血,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汤火伤,研末,香油调涂。"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齿痛,水煎代茶常服。"

  ③《野生药植图说》:"治中耳发炎,防止流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附方】①治鼻衄不止:酸石榴花一分,黄蜀葵花一钱。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不拘时候温服。(《圣济总录》二花散)

  ②治鼻血石榴花适量,研末,每次用一分,吹入鼻孔。(《贵州草药》)

  ③治九窍出血:石榴花,揉塞之。(《纲目》)

  ④治金疮刀斧伤破血流:石灰一升,石榴花半斤,捣末,取少许敷上。(《海上集验方》)

  ⑤治肺痈:石榴花、牛膝各二钱,银花藤五钱,百部三钱,白及、冰糖各一两,煨水服。(《贵州草药》)

  ⑥治中耳炎:石榴花,瓦上焙干,加冰片少许,研细,吹耳内。(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石榴花

  【出处】出自《本草拾遗》。

  【拼音名】Shí Liu Huā

  【英文名】Pomegranate Flower

  【别名】榴花、酸石榴花

  【来源】药材基源:石榴科植物石榴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unica granatum L.

  采收和储藏:5月开花时采收,鲜用或烘干。

  【原形态】落叶灌木或乔木,高通常3-5m,稀达10m。枝顶常成尖锐尖长刺,幼枝有棱角,无毛,老枝近圆柱形。叶对生或簇生;叶柄短;叶片长圆圆状披针形,纸质,长2-9cm,宽1-1.8cm,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渐狭,全缘,上面光亮;侧脉稍细密。花1-5朵生枝顶;花梗长2-3mm;花径约3cm;萼筒钟状,长2-3cm,通常红色或淡黄色,6裂,裂片略外展,卵状三角形,外面近顶端有一黄绿以腺体,边缘有小乳突;花瓣6,红色、黄色或白色,与萼片互生,倒卵形,长1.5-3cm,宽1-2cm,先端圆钝;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管中部,花药球形,花丝细短;雌蕊1,子房下位,柱头头状。浆果近球形,直径5-12cm,通常淡黄褐色、淡黄绿色或带红色,果皮肥厚,先端有宿存花萼裂片。种子多数,钝角形,红色至乳白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性味】味酸;涩;性平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主衄血;吐血;外伤出血;月经不调;红崩白带;中耳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各家论述】1.《分类草药性》:治吐血,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汤火伤,研末,香油调涂。

  2.《福建民间草药》:治齿痛,水煎代茶常服。

  3.《野生药植图说》:治中耳发炎,防止流脓。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鼻衄 齿痛 创伤 创伤出血 红崩 红崩白带 火伤 收敛 水煎 外用治中耳炎 中耳炎


石榴花的功效 石榴花的用途 石榴花可以治疗 石榴花的用法 石榴花的用量 石榴花主要治疗 石榴花能够治疗的疾病 石榴花的用法 石榴花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舒筋草

    “舒筋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舒筋草”在《中药大辞典》 “舒筋草”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舒筋草   【拼音名】Shū Jīn Cǎo   【别名】伸筋草、石子藤、无病草、灯笼草、千金藤   【来源】蕨类石
  • 搜山虎

    “搜山虎”在《中药大辞典》 “搜山虎”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搜山虎   【出处】《云南中草药》   【拼音名】Sōu Shān Hǔ   【来源】为茄科植物新莨菪的根。秋冬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80
  • 黍茎

    “黍茎”在《中药大辞典》 “黍茎”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黍茎   【出处】《食疗本草》   【拼音名】Shǔ Jīnɡ   【别名】黍穰(《补缺肘后方》)。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黍的茎。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quo
  • 水慈姑

      【出处】《贵阳民间药草》   【拼音名】Shuǐ Cí Gū   【别名】剪刀草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长叶泽泻的全草。春、夏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须根纤细白嫩,多透明横纹,中空,无地下球茎。数叶从根部丛生;柄长30~60厘米,基部膨大,内面有肉
  • 山矾

      【拼音名】Shān Fán   【别名】尾叶山矾   【来源】山矾科山矾Symplocos caudata Wall.,以根、花、叶入药。   【生境分布】江西、浙江。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主治黄疸,咳嗽,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