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蒟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石蒟


石蒟

  【拼音名】Shí Jǔ

  【别名】石南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毛山蒟的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per martinii C.DC.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毛山蒟 攀援藤本。枝有纵棱,常被微硬毛,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纸质,卵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5-14cm,宽2-5cm,基部稍不等,下面有微硬毛,叶脉7条,最上1对离基1-1.5cm从中脉发出,其余5条基出。花单性异株,无花被,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通常比叶长,可达叶片的2倍,总花梗长为叶柄的2.5-3倍,雄花苞片圆形,近无柄,直径1-1.2mm,雄蕊3枚,花药肾形,比花丝略短;雌花序长1.5-3cm,果期延长可达6cm,雌花苞片柄于果期不延长,仅被疏毛,子房离生,柱头3-4,线形。浆果幼时先端锥尖,成熟时近球形,直径约3mm,有疣状凸起。花期2-6月。

  。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密林或疏林中溪涧边,常攀援于树上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枝扁圆柱形,表面黑褐色,有纵棱,常具稀疏硬毛,节膨大,生有不走根;质轻脆,断面黄白色,木部有多数小孔,中心有灰褐色的髓。叶多皱缩,青绿色,展平后卵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4-12cm,宽1.5-4cm;叶背有稀疏毛茸,叶脉7条,最上1对离基从中脉发出;叶柄长1-2cm,有硬毛,具叶鞘。有时可见花序轴带毛的穗状花序,长度约为叶片的2倍。气香,味辛辣。以叶多、枝嫩、色青绿、气味浓者为佳。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止咳;消疳。主风湿痹证;腰膝冷痛;跌打肿痛;劳伤久咳;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风湿痹证 久咳 劳伤 散寒止痛 消疳 腰膝冷痛


石蒟的功效 石蒟的用途 石蒟可以治疗 石蒟的用法 石蒟的用量 石蒟主要治疗 石蒟能够治疗的疾病 石蒟的用法 石蒟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沙斑鸡

      【拼音名】Shā Bān Jī   【别名】毛腿沙鸡、沙半斤、沙半鸡   【来源】鸽形目沙鸡科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 (Pallas),以肉(去毛及内脏)入药。   【生境分布】我国西部及东部地区。   【功能主治】补益脾胃。主治脾胃虚寒,肢体
  • 蛇胆

      【来源】游蛇科动物乌风蛇Zaocys dhumnades Contor或其他种蛇的胆囊。取出胆囊,通风处晾干。   【性味】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镇痉。用于小儿肺炎,百日咳,支气管炎,咳嗽痰喘,痰热惊厥,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1~2个,入丸
  • 蒒实

      【出处】《海药本草》   【拼音名】Shī Shí   【别名】自然谷、禹余粮(张华《博物志》),师草实(《本草拾遗》),砂贡子(《中国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蒒草的果实。   【原形态】蒒草(《海药本草》),又名:砂瓒薹草。   多年生草
  • 石芥菜

      【拼音名】Shí Jiè Cài   【别名】龙骨七、石格菜。   【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紫花碎米荠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damine tangutorum O.E.Schulz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 柿漆

    “柿漆”在《中药大辞典》 “柿漆”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柿漆   【出处】《纲目》   【拼音名】Shì Qī   【别名】柿涩(《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及其同属植物的未成熟果实,经加工制成的胶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