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泡子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天泡子


天泡子

“天泡子”在《中药大辞典》

“天泡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天泡子

  【出处】《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Tiān Pào Zǐ

  【别名】沙灯笼(《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灯笼草、水灯笼、打卜草、打额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天泡草,王母珠、黄灯笼(《常用中草药治疗手册》),小酸浆(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茄科植物黄姑娘的全草或果实。6~7月,采取带果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0厘米左右。茎微卧或倾斜,多分枝,具细柔毛或近光滑。单叶互生;叶片卵圆形或长圆形,长2~8厘米,宽1~5厘米,先端短尖,叶基不等,全缘或波状,或具有不规则的缺刻,上面绿色,近于无毛,下面毛较多;叶柄长1~4厘米,有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柄长约5毫米;萼钟形,绿色,膜质,5裂,有硬毛,结果时萼增大如灯笼状,直径约1.5厘米,包围在果实的外面,具有突出的5棱;花冠钟形,5裂,淡黄绿色,长约8毫米,近冠管基部有斑块;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的基部,花药长圆形;雌蕊1,子房圆形,2室,胚珠多数,花柱线形,柱头头状,呈不明显的2裂。浆果圆珠形,黄色,直径约1厘米;种子多数,扁圆形,绿白色。花期6月。果期7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田野、土坎及坡地。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渗湿,杀虫.治黄疸,小便不利,慢性咳喘,疳疾,瘰疬,天泡疮,湿疮。

  ①《分类草药性》:"解毒杀虫,叶治天泡疮。"

  ②《天宝本草》:"治小儿臌胀,疳疾。"

  ③《四川中药志》:"利尿,消痃癖,去骨蒸劳热。治黄疸,小便不利,久咳喘急;外涂小儿泡疮及皮肤湿热疮。单用果效力更佳。"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急性支气管炎;湿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四川中药志》:"无湿热瘀滞者忌用。"

  【附方】①治黄疸:天泡子、阳雀花根、红檬树皮(煅),木通、臭草根。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小儿天泡疮:天泡子研末,麻油调搽。(《四川中药志》)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干全草1斤制成500毫升糖浆。每次50毫升,每日3次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连服三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治疗60例,显效39例,好转10例,无效1例。临床观察对咳、痰、喘均有较好疗效,始效时间隙1例为20天外,其余均在3~6天。治程中有嗜心、胃部不适、头昏、头疼、失眠等副作用,1~5天后自行消失。曾有1例于2天内服药达1.5斤(生药),亦未出现中毒和不良反应。但对溃疡病患者应慎用。

  ②治疗黄疸

  取全草2株煎取浓汁加糖适量为一日量,分2~3次服,有的服10~15次即退黄

  ③治疗颈淋巴结核

  取鲜灯笼草头(干品亦可)3个,冬瓜碧2片,水1碗煮成半碗顿服(小儿酌减),治疗100多例,有的服药4~10次,有的服药2月,均有一定疗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天泡子

  【出处】出自《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Tiān Pào Zǐ

  【英文名】Herb or fruit of Little Groundcherry

  【别名】沙灯笼、灯笼草、水灯笼、打卜草、打额泡、灯笼泡、天泡草、王母珠、黄灯笼、天泡果

  【来源】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小酸浆的全草或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salis minima L.[P.paruiflora R.Br.]

  采收和储藏:6-7月,采集果实或带果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0-70cm。根细瘦。茎微卧或倾斜,多分枝,具短柔毛或近光滑。单叶生;叶柄细羽,长1-1.5cm;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3cm,宽1-1.5cm,先端渐尖,基部斜楔形,全缘而波状或有少数粗齿。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约5mm,被短柔毛;花萼钟状,绿色,外被短柔毛,5裂,裂片三角形,结果时萼增大如灯笼状包围在果实外面,具突出5棱;花冠钟形,黄色,5浅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基部,花药黄白色,长约1mm;雌蕊1,子房圆形,2室,胚珠多数。浆果球形,黄色,直径约6mm。种子多数,扁圆形,绿白色。花期6月,果期7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田野、土坎及坡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及去云南。

  【性状】以全草幼嫩、色黄白,带果宿萼多者为佳。

  【化学成份】全草含酸浆苦味素(physalin)A、B、C[1]D、[2]、X[3],二氢酸浆苦味素B(dihydrophysalin B),5β,6β-环氧酸浆苦味素B(5β,6β-epoxyphysalin B)即酸浆苦味素F[1],6,7-二氢-6-羟基去氢酸浆苦味素B(6,7-dihydro-6-hydroxydehydrophysaline B)[1,4],魏察小酸浆素(withaminimin)[5],酸浆双古豆碱(phy-grine)[6]。果期全草还含黄酮类成分:5-甲氧基-6,7-亚甲二氢基黄酮(5-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5,6,7-三甲氧基黄酮(5,6,7-trimethoxyflavone)[7]。

  叶中含5β,6β-环氧酸浆苦味素B,魏察酸浆苦素(with a-physalin)A、B[8]、C[9],槲皮素-3-O-半乳糖甙(quercetin-3-O-glalac-toside)[10],酸浆苦味素A、B、C,二羟基酸浆苦味素B(dihydroxy-physalin B)[11]。

  种子含油40.0%,蛋白质17.9%。种子油中棕榈酸(palmitic aicd)占10.5%,硬脂酸(stearic acid)占8.6%,油酸(oleic acid)占17.3%,亚油酸(linoleic acid)占61.4%,还含少量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等[12]。

  【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 天泡子水提物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最大剂量的作用可与保泰松相比[1]。

  2.抗癌作用 浆果的生物总碱在体外对小鼠S180肉瘤细胞DNA合成有显着抑制作用,对自射正常髓造血细胞亦有抑制作用[2]。

  3.致流产作用 从天泡子分离出的酸浆苦味素X100mg/kg注射,可使动物流产率高于75%。该化合物大鼠口服的LD50为2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1g/kg[3]。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被动痰止咳;软坚散结。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慢性咳喘;疳疾;瘰疬;天泡疮;湿疹;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四川中药志》:无湿热瘀滞者忌用。

  【各家论述】1.《分类草药性》:解毒杀虫,叶治天泡疮。

  2.《天宝本草》:治小儿膨胀,疳疾。

  3.《四川中药志》:利尿,消痃癖,去骨蒸劳热。治黄疸,小便不利,久咳喘急。外涂小儿泡疮及皮肤湿热疮。单用果效力更佳。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急性支气管炎;湿疮肿毒。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臌胀 骨蒸 骨蒸劳热 解毒杀虫 久咳 咳喘 热疮 软坚 软坚散结 湿疮 湿热黄疸 天泡疮 痃癖


天泡子的功效 天泡子的用途 天泡子可以治疗 天泡子的用法 天泡子的用量 天泡子主要治疗 天泡子能够治疗的疾病 天泡子的用法 天泡子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土藁本

      【拼音名】Tǔ Gǎo Běn   【别名】芹菜三七、香藁本、石防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苞芹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othosmyrnium japonicum Miq.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芭叶,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
  • 铁杆蒿

      【别名】阿尔泰紫菀、阿尔泰狗哇花   【来源】菊科铁杆蒿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Aster altaicus Willd.],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新疆、华北。   【性味】苦,温。   【功能主治】散寒润
  • 昙花

    “昙花”在《中药大辞典》 “昙花”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昙花   【出处】《陆川本草》   【拼音名】Tán Huā   【别名】琼花、凤花、金钩莲(《新中医药》9(6):50,1958)。   【来源】为仙人掌科植物昙
  • 头巾草

    “头巾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头巾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头巾草   【别名】并头黄芩、山麻子   【来源】唇形科头巾草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 ex Schrank,以全草入药。   【生
  • 铁色箭

      【出处】《纲目》在石蒜条云:“一种叶如大韭,四五月抽茎,开花如小管花黄白色者,谓之铁色箭,功与此(石蒜)同。二物并抽茎开花,后乃生叶,叶花不相见,与金灯同。”按《纲目》对铁色箭的描述,即为石蒜科植物忽地笑。   【拼音名】Tiě Sè Jiàn   【别名】岩大蒜、黄龙爪、独脚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