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藤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鱼藤


鱼藤

“鱼藤”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鱼藤”在《中药大辞典》

“鱼藤”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藤

  【拼音名】Yú Ténɡ

  【别名】毒鱼藤

  【来源】豆科苦楝藤属植物鱼藤Derris trifoliata Lour.,以全株及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

  【毒性】(1)本品含有毒鱼藤酮,毒杀昆虫效果很好。禁内服,以防中毒。中毒后发生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阵发性全身痉挛,肌肉震颤,呼吸减慢,最后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未出现痉挛前先催吐,洗胃;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加维生素C,并肌肉注射维生素B1、B6、B12,如有痉挛可给解痉剂;呼吸减慢时注射尼可刹米或山梗菜碱等对症治疗。

  (2)鱼藤作为农业杀虫药,成分中以鱼藤酮的毒力最强,鱼藤素次之,其余极弱。

  【性味】辛,温。有大毒。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杀虫。

  根、茎:灭蝇蛆,并用作农药杀虫剂。

  枝、叶:外用治湿疹,风湿关节肿痛,跌打肿痛(皮肤未破)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酒水各半煮热温敷患处。

  【注意】禁内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鱼藤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Yú Ténɡ

  【别名】毒鱼藤(李承祜《生药学》),篓藤(《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来源】为豆科植物鱼藤的根或全草。夏季采收。

  【原形态】攀援灌木,全体秃净。单数羽状复叶,无托叶,叶柄长7~15厘米;小叶通常5枚,间有3枚或7枚,具短柄,近革质,卵状矩圆形至矩圆形,长4~8厘米,先端渐尖而钝,基部浑圆。总状花序腋生或侧生于老枝上,常不分枝,长5~10厘米;花柄聚生,稍长于萼;萼钟形,长约2毫米,近秃净,有不明显的钝齿;花冠蝶形,粉红色,长约10毫米;旗瓣近于肾形,顶端圆形,有时微缺,翼瓣顶端圆形,龙骨瓣半圆形,翼瓣及龙骨瓣基部均有一急尖的耳;雄蕊10;子房无柄,花柱线形,内弯。荚果扁平而薄,斜卵形或矩圆形,长2.5~4厘米,宽2~2.5厘米,秃净,只于上缝有狭翅;种子1,近于肾形。花期8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间或栽培。分布我国东南部。

  【化学成份】鱼藤的根和根茎含鱼藤酮,鱼藤素、灰叶素、异灰叶素等。

  【药理作用】本类植物根中含鱼藤酮及其衍化物,通称鱼藤酮类。鱼藤酮对昆虫及鱼之毒性很强,而对哺乳动物则毒性很轻,犬静脉注射致死量为0.5毫克/公斤,而口服则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克/公斤不致引起死亡。鱼藤口服毒性似较其中所含之鱼藤酮为大。经常接触其尘末,可招致肝损伤(脂肪变)。鱼藤酮中毒能引起呕吐、呼吸抑制、惊厥,最后呼吸麻痹而死。毛鱼藤中鱼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种鱼藤则较低。台湾鱼藤的根中亦含鱼藤酮,可用以捕鱼,或作农作物杀虫剂,还可用来毒杀蚊类幼虫。

  【性味】《福建民间草药》:"苦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治跌打肿痛,癣症。

  ①李承祜《生药学》:"作疥癣药。"

  ②《福建民间草药》:"杀虫解毒。治脚癣。"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止痛,杀虫。治跌打肿痛(皮肤未破),用于粉加酒炒热敷患处。"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不可内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鱼藤

  【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Yú Ténɡ

  【英文名】Trifoliate Jewelvine Root or Stem, Root or herb of Trifoliate Jewelvine

  【别名】毒鱼藤、篓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鱼藤的根或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rris trifoliata Lour.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茎叶夏、秋季采收,多鲜用。

  【原形态】鱼藤 攀援灌木,全株无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7-15cm;小叶通常5,有时为3或7,薄革质,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0cm,宽2-4cm,先端渐尖而钝头,基部圆形,两面无毛;小叶柄短。总状花序腋生或侧生,长5-10cm;花梗簇生于序轴上,有时下部的花束延伸成一短花束柄;花萼钟状,长约2mm,无毛;花冠白色或粉红色,长约1cm,旗瓣内面无附属体;雄蕊10,单体;子房无柄,被短柔毛。荚果近于圆形、斜卵形或宽椭圆形,长2.5-4cm,宽2-3cm,扁而薄,无毛,仅腹缝线有狭翅。种子1-2颗。花期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河岸、沼泽地、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栽培】1.气候土壤:宜热带及亚热带气候,荫蔽的环境对鱼藤生长较好。适合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

  2.种植:一般用扦插繁殖,四季均可,雨季容易成活。取24-30cm的蔓茎作插条,按1.2×1.2m的行。株距斜插于穴内,覆土踏实,留1节在地面上。扦插后浇水,并盖树叶,防止太阳曝晒。

  3.每隔2-3个月中耕除草1次,追肥2次,结合中耕除草时进行。

  【性状】藤茎圆柱形,木质化,质较硬。完整叶为羽状复叶,小叶多为3片,也有5片。小叶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浅心形或圆形,全缘。黄绿色,光滑,革质。气微,味苦;不毒。

  【化学成份】顺含槲皮素-3-O-β-新橙皮甙(quercetin-3-O-β-neohesperidoside),鼠李素-3-O-β-新橙皮甙(rhamnetin-3-O-β-neohesperidoside),2S-羧基-4R,5S-二羟基哌啶(2S-carboxy-4R,5S-dihydroxypiperidine),2S-羧基-4S,5S-二羟基哌啶(2S-carboxy-4S,5S-dihydroxypiperidine)及2,5-二羟甲基-3,4-二羟基四氢吡咯(2,5-dihydroxymethyl-3,4-dihydroxypyrrolidine)。根含鱼藤酸(tubaic acid),β-毛鱼藤酸(β-tubaic acid),毛鱼藤醇(elliptinol),鱼藤素(deguelin),灰叶素(tephrosin),左旋山槐素(maackiain)。

  【药理作用】本类植物根中含鱼藤酮及其衍化物,通称鱼藤酮类(Rotenoid)。台湾鱼藤(Millettia taiwaniana)的根中亦含鱼藤酮,可用以捕鱼,或作农作物杀虫剂,还可用来毒杀蚊类幼虫。

  【毒性】鱼藤酮对昆虫及鱼之毒性很强,而对哺乳动物则毒性很轻,犬静脉注射致死量为0.5mg/kg,而口服则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g/kg不致引起死亡。鱼藤口服毒性似较其中所含之鱼藤酮为大。经常接触其尘末,可招致肝损伤(脂肪变)。鱼藤酮中毒能引起呕吐、呼吸抑制、惊厥,最后呼吸麻痹而死。毛鱼藤(D.Elliptica)中鱼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种鱼藤则较低。

  【性味】苦辛;温;有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杀虫止痒。主跌打肿痛,关节疼痛,疥癣,湿疹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不可内服。

  【各家论述】1.李承祜《生药学》:作疥癣药。

  2.《福建民间草药》:杀虫解毒。治脚癣。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止痛,杀虫。治跌打肿痛(皮肤末破),用干粉加酒炒热敷患处。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关节疼痛 关节肿痛 脚癣 散瘀止痛 杀虫解毒 杀虫止痒 外用治湿疹


鱼藤的功效 鱼藤的用途 鱼藤可以治疗 鱼藤的用法 鱼藤的用量 鱼藤主要治疗 鱼藤能够治疗的疾病 鱼藤的用法 鱼藤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野花椒叶

    “野花椒叶”在《中药大辞典》 “野花椒叶”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野花椒叶   【出处】《泉州本草》   【拼音名】Yě Huā Jiāo Yè   【别名】花椒叶、麻醉根叶(《江苏药材志》)。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野
  • 眼子菜

    “眼子菜”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眼子菜”在《中药大辞典》 “眼子菜”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眼子菜   【拼音名】Yǎn Zǐ Cài   【别名】水案板、水板凳、金梳子草、地黄瓜、压水草   【来源】眼子菜科眼
  • 益母草

    “益母草”在《中国药典》 “益母草”在《中药大辞典》 “益母草”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益母草   【拼音名】Yì Mǔ Cǎo   【英文名】HERBA LEONURI   【别名】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坤草、茺蔚、
  • 野灯草

      【拼音名】Yě Dēnɡ Cǎo   【来源】药材基源:为灯心草科植物小灯心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uncus bufonius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小灯心草 一年生草本,高5-20cm。须根细弱。茎直立或斜升,基部常红褐色
  • 鸭儿芹

    “鸭儿芹”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鸭儿芹”在《中药大辞典》 “鸭儿芹”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鸭儿芹   【拼音名】Yā ér Qín   【别名】鸭脚板、鹅脚板   【来源】伞形科鸭儿芹属植物鸭儿芹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