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砂仁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竹砂仁


竹砂仁

  【拼音名】Zhú Shā Rén

  【别名】竹果、竹红菌、竹花、竹生小肉座菌

  【来源】药材基源:为肉座菌科真菌竹小肉座菌的子座。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pocrella bambusae(Berk.et Br.)Sacc.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采摘后晒干,备用。

  【原形态】子座近半球形。新鲜时粉红色或浅肉色,较松柔,干后变为灰黄色或红褐色,较坚硬,表面有不规则的喙状突起,内部粉红色至深红色,直径0.7-1.5(-2)cm。子囊壳单列,埋生于子座的外围,壳壁透明无色,子囊壳(620-700)μm×(520-680)μm。子囊细长,(350-430)μm×(16-20)μm。子囊孢子蠕虫形,8个,右旋扭曲,(270-310)μm×(8-10)μm,透明无色至微黄色,成熟后断裂成段,每段长20-30μm。侧丝稍长于子囊,顶端略膨大。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箭竹的节间或近节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状】1.性状鉴别 子座近半球形,直径0.7-1.8cm,灰黄色或红褐色,表面有不规则的喙状突起。质较坚硬。断面棕褐色。

  2.显微鉴别 子座横切面略呈扇形。子囊壳单列,瓶形,直径500-700μm,壳壁无色,内有多数子囊及侧丝。子囊长300-450μm,直径15-20μm;子囊孢子蠕虫形,8个,扭曲成麻花状,约与子囊等长,成熟后断裂成段。侧丝略长于子囊。子座其他部位为棕褐色菌丝。

  【化学成份】竹砂仁含5%D-甘露醇(D-mannitol),竹红菌素(hypocrellin)A、B,过氧竹红菌素(peroxyhpocrellin),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和十八烷酸(octadecanoic acid)。

  【鉴别】(1)取子座横切面,置紫外灯下观察,子囊壳部位显蓝色荧光,其余部位显棕红色荧光,滴加稀碱液后,菌丝变为绿色,荧光消失。

  (2)本品乙醇浸出液显鲜红色,在465nm处有最大吸收峰。

  【性味】辛;涩;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主风湿性关节炎;外阴白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解毒止痒


竹砂仁的功效 竹砂仁的用途 竹砂仁可以治疗 竹砂仁的用法 竹砂仁的用量 竹砂仁主要治疗 竹砂仁能够治疗的疾病 竹砂仁的用法 竹砂仁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展枝唐松草

      【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拼音名】Zhǎn Zhī Tánɡ Sōnɡ Cǎo   【别名】歧序唐松草、坚唐松草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展枝唐松草的全草。夏季割取,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叶向上直展,为2~3
  • 炙黄芪

      【拼音名】Zhì Huánɡ Qí   【英文名】RADIX ASTRAGALI PREPARATA   【来源】本品为黄芪的炮制加工品。   【性状】本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片,直径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浅棕黄或棕褐色,略
  • 紫苏苞

    “紫苏苞”在《中药大辞典》 “紫苏苞”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紫苏苞   【出处】《本草逢原》   【拼音名】Zǐ Sū Bāo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宿萼。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苏叶"
  • 瘴气藤

    “瘴气藤”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瘴气藤”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瘴气藤   【来源】豆科瘴气藤Stizolobium venulosum Piper,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云南。   【性味】苦,温。   【功能主治】清
  • 紫丁香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拼音名】Zǐ Dīnɡ Xiānɡ   【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紫丁香的叶及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yringa oblata Lindl.[S.vulgaris L.Var. oblata Franch.]   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