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荔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薜荔


薜荔

“薜荔”在《中药大辞典》

“薜荔”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薜荔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Bì Lì

  【别名】木莲藤(《日华子本草》),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木瓜藤、膨泡树、饼泡树、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墙虎、风不动(《中国药植志》),彭蜂藤(《福建民间草药》),石龙藤(《中药志》),常春藤(《广西中药志》),石壁藤、补血王、追骨风、爬岩风(《湖南药物志》),墙脚柱、红墙套、烟筒丕(《闽东本草》),田螺掩、爬山虎、大鼓藤(《广东中药》Ⅱ),石绷藤(《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薛荔络石藤、老鸦馒头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粉藤、爬墙藤、牛屎藤(《江西草药》)

  【来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茎、叶。4~6月间采取带叶的茎枝,晒干,除去气根。

  【原形态】常绿攀援灌木,有乳汁。茎灰褐色,多分枝;幼枝有细柔毛,幼时作匍匐状,节上生气生根。不育幼枝的叶小,互生,卵形,长0.6~2.5厘米,基部偏斜,近于无柄;至成长后,枝硬而直立,叶大而厚,叶柄长0.5~1.5厘米;托叶卵状三角形,长0.5~1厘米,外面被细柔毛,革质;叶片椭四形,长2.5~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稍心脏形,全缘,上面近于无毛,下面密生细柔毛,侧脉和网状脉在下面隆起,呈小蜂窝状。隐头花序;花单性,小花多数,着生在肉质花托的内壁上,花托单生于叶腋,有短柄;雄花托长椭圆形,长达5厘米,直径3厘米;雌花托稍大,倒卵形,表面紫绿色。瘦果细小,棕褐色,果皮薄膜质,表面富粘液。花期5~6月。隐花果成熟期10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树木间或断墙破壁上。分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此外,贵州、江西、湖北、广东、安徽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茎枝呈圆柱形,细长而弯曲,直径1~4毫米,表面棕褐色,常散生有攀援根或点状突起的根痕;质坚韧或脆,折断面黄色或黄褐色,髓部圆点状,黄白色,偏于一侧。茎枝上的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先端钝圆,通常卷折,棕绿色或黄褐色,革质。气弱,味淡。以茎细、均匀、带叶者为佳。

  【化学成份】本植物乙醇浸出液中分离得5种晶体:内消旋肌醇、芸香甙、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乙酸酯和β--香树脂醇乙酸酯。本植物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种子中含一种凝胶质样物质约13%,水解生成葡萄糖、果糖及阿拉伯糖。

  【性味】酸,平。

  ①《纲目》:"酸,平,无毒。"

  ②《广东中药》Ⅱ:"味淡,微凉。"

  ③《福建中草药》:"苦,平。"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解毒。治凤湿痹痛,泻痢,淋病,跌打损伤,痈肿疮疖。

  ①《本草拾遗》:"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

  ②《日华子本草》:"藤汁敷白癜疬疡及风恶疥癣。"

  ③《本草图经》:"叶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效。"

  ④《国药的药理学》:"藤汁为激性药,有壮阳固精之效。又为消炎药,治肿物,肠痔及恶疮痈疽,一切疥癣。"

  ⑤《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治丝虫病,跌打损伤,腰痛,热痢,水泻,热淋,肚胀气坠。"

  ⑥《广东中药》Ⅱ:"利水去湿,散毒,滑肠通便。治痔疮,天泡疮,酒湿患疮。"

  ⑦《江西草药》:"治血尿,砂淋,梦遗,早泄,咽喉肿痛等症。"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消肿,利尿,止血。治风湿痛,手足关节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2~3两);捣汁、浸酒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附方】①洽风湿痛,手脚关节不利:薜荔藤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治腰痛、关节痛:薜荔藤二两。洒水各半同煎,红糖调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③治疝气:薜荔藤(用结果的主藤)一两,三叶木通根二两。水煎去渣,加鸡蛋一个煮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④治血淋痛涩:木莲藤叶一握,甘草(炙)一分。日煎服之。(《纲目》)

  ⑤治尿血、小便不利、尿道刺痛:薜荔一两,甘草一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⑥治病后虚弱:薜荔藤三两,煮猪肉食。(《湖南药物志》)

  ⑦治先兆流产:薜荔鲜枝叶(不结果的幼枝)一两,荷叶蒂七个,薴麻根一钱。水煎去滓,加鸡蛋三个,同煮服。或单用薜荔枝叶亦可。(《江西草药》)

  ⑧治小儿瘦弱:薜荔藤二两,蒸鸡食。(《湖南药物志》)

  ⑨治婴儿湿疹:鲜薛荔叶二两,黄连三钱。加米汤适量擂烂,以汁搽患处;或同时服汁二、三匙,一日二次。(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⑩治疮疖痈肿:薛荔一两,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⑾治痈肿:鲜薛荔叶、鲜爵床各等量,酒水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备注】本品的不育幼拄,有些地区作络石藤用。参见"络石藤"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薜荔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本草拾遗》薛荔,簧缘树木,三、五十年渐大,枝叶繁茂。叶圆,长二、三寸、厚若石韦,生子似莲房,中有细子,一年一熟)一名木莲,打破有白汁,停久如漆,采取无时也。

  2.《植物名实图考》木莲即薛荔,自江而南,皆曰木馒头。俗以其实中子浸汁为凉粉,以解暑。

  【拼音名】Bì Lì

  【别名】薛、牡赞、木莲、木莲藤、过水龙、辟萼、石壁莲、木瓜藤、膨泡树、壁石虎、木壁莲、爬墙虎、风不动、彭蜂藤、王不留行、石莲、常春藤、石龙藤、石壁藤、补血王、追骨风、爬岩风、墙脚柱、田螺掩、大鼓藤、抬络藤、老鸦馒头藤、凉粉藤、石绷藤、薛荔络石藤、木隆谷、邦邦老虎藤、乒乓抛藤、爬山虎、巴山虎、乒抛藤、泊壁藤、墙壁藤、有蜂藤、小薛荔、抱树莲

  【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pumil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取其带叶的茎枝,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常绿攀援或匍匐灌木。叶二型;营养枝上生不定根,攀援于墙壁或树上,叶小而薄,叶片卵状心形,长约2.5cm,膜质,基部稍不对称,先端渐尖,叶柄很短;繁殖枝上无不定根,叶较大,互生,叶柄长5-10mm;托叶2,披针形,被黄色丝状毛;叶片厚纸质,卵状椭圆形,长5-10cm,宽2-3.5cm,先端急尖至钝形,基部圆形至浅心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黄色柔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在表面下陷,背面突起,网脉蜂窝状。花序托单生于叶腋,梨形或倒卵形,长3-6cm,宽3-5cm,顶部截平,略其短钝头或为脐状突起,基部有时收缩成一短柄,幼时被黄色短柔毛,成熟时绿带浅黄色或微红,基生苞片宿存,密被长柔毛;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壁口部,多数,排成数行,有梗,花被片2-3;雄蕊2,花丝短;瘿花具梗,花被片3,花柱侧生;雌花生于另一植株花序托内壁,花梗长,花被片4-5。瘦果近球形,有粘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旷野树上或村边残墙破壁上或石灰岩山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节处具成簇状的攀援根及点状突起的根痕。叶互生,长0.6-2.5cm,椭圆形,全缘,基部偏斜,上面光滑,深绿色,下面浅绿色,有显着突起的网状叶脉,形成许多小凹窝,被细毛。枝质脆或坚韧,断面可见髓部,呈圆点状,偏于一侧。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 最外为木栓层。皮层的外侧有断续环列的石细胞。韧皮部较薄,外侧有非木化的纤维。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全由木化细胞所成,导管类圆形,大而稀少,散列,木射线不明显,在木质部内部尚有内侧形成层和内侧韧皮部。髓部薄壁细胞常破碎,亦可见纤维束散在。

  【化学成份】叶含脱肠草素(herniarin),香柑内酯(bergpten)[1],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芸香甙(ru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yl acetate),β-香树脂醇乙酸脂(β-amyrin acetate)[2]。

  【炮制】去杂质、洗净、晒干。

  【性味】味酸、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泻痢;尿淋;水肿;疟疾;闭经;产后瘀血腹痛;咽喉肿痛;睾丸炎;漆疮;痛疮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60-90g);捣汁、浸酒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闭经 痹痛 产后瘀血腹痛 疮疖 疮痈 疮肿 除湿 跌打 跌打损伤 恶疮 风湿 风湿痹痛 风湿痛 腹痛 睾丸炎 关节不利 固精 滑肠 活络 活血 活血通络 解毒 解毒消肿 疥癣 淋病 利尿 利湿 利水 梦遗 疟疾 漆疮 清热 清热解毒 清热消肿 祛风 祛风除湿 祛风湿 去湿 祛湿 热痢 热淋 散毒 砂淋 神经痛 湿痹 水泻 水肿 丝虫病 天泡疮 通便 通经活络 通络 消炎 消肿 泻痢 血尿 咽喉肿痛 腰痛 痈疽 痈肿 痈肿疮疖 瘀血 瘀血腹痛 早泄 痔疮 止血 肿毒 肿痛 壮阳 坐骨神经痛


薜荔的功效 薜荔的用途 薜荔可以治疗 薜荔的用法 薜荔的用量 薜荔主要治疗 薜荔能够治疗的疾病 薜荔的用法 薜荔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苞蔷薇根

    “苞蔷薇根”在《中药大辞典》 “苞蔷薇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苞蔷薇根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Bāo Qiánɡ Wēi Gēn   【别名】猴局根、金柿根(《闽东本草》)   【来源】为蔷薇科植
  • 板蓝根

    “板蓝根”在《中国药典》 “板蓝根”在《中药大辞典》 “板蓝根”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板蓝根   【拼音名】Bǎn Lán Gēn   【英文名】RADIX ISATIDIS   【别名】大蓝根、大青根   【来
  • 柏枝节

    “柏枝节”在《中药大辞典》 “柏枝节”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柏枝节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Bǎi Zhī Jié   【来源】为柏科植物侧柏的树枝。   【化学成份】木材含挥发油,其中大部分是倍半萜醇,约
  • 败毒草

    “败毒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败毒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败毒草   【别名】耳叶金毛裸蕨   【来源】蕨类裸子蕨科耳叶金毛裸蕨Gymnopteris bippinnata var. auriculata (Fr.) Ching,以
  • 白钩藤

      【别名】耿马钩藤、双钩藤、无柄果钩藤、双钩   【来源】茜草科白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带钩的藤入药。   【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甘,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活血通经。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