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肉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玳瑁肉


玳瑁肉

“玳瑁肉”在《中药大辞典》

“玳瑁肉”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玳瑁肉

  【出处】《食性本草》

  【拼音名】Dài Mào Ròu

  【来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肉。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食性本草》:"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玳瑁肉

  【出处】出自《食性本草》

  【拼音名】Dài Mào Ròu

  【英文名】Hawksbill as food

  【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原形态】玳瑁,体长60-170cm。头部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2对。鼻孔近于吻端,吻长而侧扁,上颌钩曲,嘴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幼时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齿的增长而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颈角板短宽;椎角板5块,中央有一明显的棱脊;肋角板左右各4块,第2块最大;缘角板每侧各11块,相邻第2对肋角板处的缘角板开始排列呈锯齿状;臀角板2块,其间有一缝隙。腹甲前缘有较小的喉角板;两侧自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间,均有1条隆起。在腹部中沟两侧形成两条明显的棱嵴,每侧甲桥处有4块下缘角板,在腋、胯区尚有数块小角板。四肢扁平呈桨状,覆被大鳞,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短小,仅具1爪。尾短小,不露于甲外,背甲棕红色或棕褐色,有光泽,缀有浅黄色小花纹,头及四肢呈棕色,腹部黄黑色有褐斑。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心;肺;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痰;行气活血。主咳嗽痰多;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煎汤或煮食。

  【各家论述】《食性本草》: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除痰 咳嗽 咳嗽痰多 利大小肠 行气 行气活血 月经不调 镇心 中风


玳瑁肉的功效 玳瑁肉的用途 玳瑁肉可以治疗 玳瑁肉的用法 玳瑁肉的用量 玳瑁肉主要治疗 玳瑁肉能够治疗的疾病 玳瑁肉的用法 玳瑁肉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大叶白花灯笼

      【拼音名】Dà Yè Bái Huā Dēnɡ Lonɡ   【别名】狮子球、山茉莉、白蜻蜓、红顶风、红将军、毛赪桐、九连灯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灰毛大青带根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rndendrum canescens Wall.[Clerede
  • 跌打老

    “跌打老”在《中药大辞典》 “跌打老”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跌打老   【出处】《陆川本草》   【拼音名】Diē Dǎ Lǎo   【别名】大五托、川掌莲、五叉虎、牛拉力(《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樟科植
  • 椴叶独活

      【拼音名】Duàn Yè Dú Huó   【别名】独活、前胡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椴叶独活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racleum tillifolium Wolff   采收和储藏:春末秋初时采挖,去除其茎叶,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 端哼

      【拼音名】Duān Hēnɡ   【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大叶火筒树的根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ea macrophylla Roxb.ex Hornem.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根,洗净,切片;夏、秋季采叶,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大叶火
  • 刀豆

    “刀豆”在《中国药典》 “刀豆”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刀豆”在《中药大辞典》 “刀豆”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刀豆   【拼音名】Dāo Dòu   【英文名】SEMEN CANAVALIE   【来源】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