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叶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梓叶


梓叶

“梓叶”在《中药大辞典》

“梓叶”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梓叶

  【出处】《本经》

  【拼音名】Zǐ Yè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叶片。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梓白皮"条。

  【化学成份】含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

  【药理作用】冷浸液、温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有抑制作用。采集后6个月的水提取液较新鲜叶的作用更强,丙酮提取液作用又强于用其他溶媒的提取液。但无抗真菌作用。

  【功能主治】①陶弘景:"疗手脚火烂疮。"

  ②《四声本草》:"(煎)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附方】治风癣疙瘩:梓叶、木绵子、羯羊屎、鼠屎等分,入瓶中,合定,烧取其汁涂之。(《试要录验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梓叶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拼音名】Zǐ Yè

  【英文名】Leaf of Ovate Catalpa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alpa ovata G.Don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梓 乔木,高达15m。树冠伞形,主干通直,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常带紫色,具稀疏柔毛。叶对生或近于对生,有时轮生;叶柄长6-18cm;叶片阔卵形,长宽近相等,长约2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浅波状,常3浅裂,两面均粗糙,微被柔毛或近无毛,侧脉4-6对,基部掌状脉5-7条。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梗微被疏毛,长12-28cm;花萼2唇开裂,长6-8mm,绿色或紫色;花冠钟状,淡黄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紫色斑点,长约2.5cm,直径约2cm;能育雄蕊2,花丝插生于花冠筒上,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棒形,柱头2裂。蒴果线形,下垂,长20-30cm,粗5-7mm。种子条椭圆形,长6-8mm,两端具有平展的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化学成份】梓叶含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bydroxybenzoic acid)[1]

  【药理作用】冷浸液、温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有抑制作用。采集后6个月的水提取液较新鲜叶的作用更强,丙酮提取液作用又强于用其他溶媒的提取液。但无抗真菌作用'。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小儿发热;疮疖;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煎汤洗;或煎汁涂;或鲜品捣敷。

  【附方】治风癣疙瘩: 梓叶、木绵子、羯羊屎、鼠屎等分,入瓶中,合定,烧取其汁涂之。(《试要录验方》)

  【各家论述】1. 陶弘景:疗手脚火烂疮。

  2.《四声本草》:(煎)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烂疮 皮肤瘙痒 杀虫止痒


梓叶的功效 梓叶的用途 梓叶可以治疗 梓叶的用法 梓叶的用量 梓叶主要治疗 梓叶能够治疗的疾病 梓叶的用法 梓叶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竹鼠肉

      【出处】《纲目》   【拼音名】Zhú Shǔ Ròu   【来源】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   【原形态】竹鼠(《说文》),又名:竹豘(《纲目》),篱鼠(《本草求原》)。   体形粗壮,成兽体长一般小于30厘米,尾长约6~7厘米。头部钝圆,吻较大,眼小,
  • 紫萁苗

      【拼音名】Zǐ Qí Miáo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萁科植物紫萁的嫩苗或幼叶柄上的绵毛。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munda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茎粗壮,横卧或斜
  • 猪牙皂

    “猪牙皂”在《中国药典》 “猪牙皂”在《中药大辞典》 《中国药典》:猪牙皂   【拼音名】Zhū Yá Zào   【英文名】FRUCTUS GLEDITSIAE ABNORMALIS   【别名】牙皂、小牙皂、眉皂  
  • 猪脑

    “猪脑”在《中药大辞典》 “猪脑”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猪脑   【出处】《别录》   【拼音名】Zhū Nǎo   【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脑髓。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   【性味】①《纲
  • 炙红芪

      【拼音名】Zhì Hónɡ Qí   【英文名】RADIX HEDYSARI PREPARATA   【来源】本品为红芪的炮制加工品。   【性状】本品为圆形或椭圆形厚片,直径0.4~1.5cm,厚0.2~0.3cm;外表皮红棕色,略有光泽,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