鸨肉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鸨肉


鸨肉

“鸨肉”在《中药大辞典》

“鸨肉”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鸨肉

  【出处】《饮膳正要》

  【拼音名】Bǎo Ròu

  【来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

  【原形态】大鸨,又名:独豹(郭璞),鸨(《饮膳正要》)。

  嘴铅灰色,先端近黑。虹膜暗褐色。头、颈及前胸皆深灰色,喉部近白,满枝细长的纤羽;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后颈基处棕栗色,上体其余部分,大都为淡棕色,布满粗阔的黑色横斑,粗斑之间,更杂以虫蠹状黑斑。翼阔大,小、中覆羽灰而具白端,大覆羽和大部分的三级飞羽纯白,次级和初级飞羽黑褐而基部白色;前胸两侧与背同色,下体自前胸以次纯白色。尾短,中央尾羽棕色较浓,而黑斑较疏,先端白色;两侧尾羽的白色扩展,最外的尾羽,几乎全白,仅于近羽端处具一黑色横斑。脚比鹤短,脚和趾暗铅灰色,仅有前3趾,爪黑色。雌鸟无须。

  【生境分布】栖于空旷的草原上,善奔驰,常成群觅食,食物以植物质为主。繁殖于我国北部,迁至华北平原越冬。

  【性味】《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饮膳正要》:"补益人。去风痹气。"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鸨肉

  【出处】出自《饮膳正要》

  【拼音名】Bǎo Ròu

  【英文名】Bustard as food

  【别名】原动物大鸨又名:独豹、鸨、地鵏

  【来源】药材基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tis tarda Linnaeus

  

  【原形态】大鸨,体形较大,体长约达1m左右,体重一般为9kg左右。头、颈及前胸皆深灰色,喉部近白色,满被细长的纤羽;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后颈基处棕栗色,上体余部为浅棕色,布满粗阔的黑色横斑,斑间杂以虫蠹状黑斑。翼阔大,小、中覆羽灰而具白端,大覆羽和大部分的三级飞羽纯白,次级和初张飞羽黑褐而短,中央尾羽棕色较浓,而黑斑较疏,先端白色;两侧尾羽的白色扩展,最外的尾羽几乎全白,仅于近羽端处具一黑色横斑。雌鸟喉部无须。虹膜暗褐色,嘴铅灰色,先端近黑。脚和趾暗铅灰色,仅有三趾,爪黑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多栖息于广阔的草原上。其间多有起伏高处10余米,低处多为潮湿的洼地。善奔走飞行缓慢。主要以植物为主食。

  资源分布:繁殖于我国北部。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河南等地。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胃经

  【功能主治】益气补虚;祛风蠲痹。主身体虚弱,风湿痹证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饮膳正要》:补益人。去风痹气。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饮膳正要》:鸨肉

相关中药

  • 白簕枝叶

      【拼音名】Bái Lè Zhī Yè   【英文名】Acanthopanox trifoliatus (L.)Merr.   【别名】白茨叶、白勒远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白簕的嫩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 白茎鸦葱

      【拼音名】Bái Jīnɡ Yā Cōnɡ   【别名】猪尾巴、羊奶子、倒扎草、笔管草、水风、茅草细辛、独脚茅草   【来源】菊科鸦葱属植物白茎鸦葱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以根入药。秋季采收,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蒸后晒干。   【性味
  • 八仙花

      【出处】《植物名实田考》   【拼音名】Bā Xiān Huā   【别名】粉团花、紫阳花(《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绣球的根、叶、花。春、夏季采收。   【原形态】落叶灌木。小枝粗壮,有明显的皮孔与叶迹。叶大而稍厚,对生,椭圆形至宽卵形,长7~2
  • 巴茅果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Bā Máo Guǒ   【别名】牛草果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五节芒根茎部叶鞘内的虫瘿。虫瘿全年均可采集。   【原形态】五节芒,又名:萱仔、马儿扦。 多年生草本,高2~4米。根茎横生,具叶鞘,常在鞘内生有虫瘿,肿大
  • 蓖麻子

    “蓖麻子”在《中国药典》 “蓖麻子”在《中药大辞典》 “蓖麻子”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蓖麻子   【拼音名】Bì Má Zi   【英文名】SEMEN RICINI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蓖麻 Ri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