蚺蛇膏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蚺蛇膏


蚺蛇膏

“蚺蛇膏”在《中药大辞典》

“蚺蛇膏”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蚺蛇膏

  【出处】《别录》

  【拼音名】Rán Shé Gāo

  【别名】蟒油(《纲目拾遗》)。

  【来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脂肪。

  【性味】①《别录》:"平,有小毒。"

  ②《纲目》:"甘,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治风毒癞疾,漏疮。

  ①《别录》:"主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

  ②陶弘景:"能疗癞疾。"

  ③《食疗本草》:"主皮肤间毒气。"

  ④《纲目》:"绵裹塞耳聋。"

  ⑤《纲目拾遗》:"治漏疮。"

  【用法用量】外用:熔化涂敷。

  【附方】治漏疮:取鳞油,铜锅内熬熟,随将黄醋入油内搅匀,油纸摊膏,贴患处十余日。(《年希尧集验良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蚺蛇膏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陶弘景: (蚺蛇)真膏累累如梨豆子相着,他蛇膏皆大如梅李子。

  【拼音名】Rán Shé Gāo

  【英文名】Python fat

  【别名】蟒油、蚺蛇油

  【来源】药材基源:为蟒科动物蟒蛇的脂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Schlegel

  采收和储藏:宰杀蚺蛇时,剥取脂肪,炼油。

  【原形态】蟒蛇,全长6-7m。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的残余。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黄色,背脊具有1行红棕色、镶黑边略成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各有1行较小而中央较浅的斑块。头颈部背面有一矛形斑,头部腹面黄白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尽可杂有少数黑褐色斑。眶前鳞2,眶后鳞3或4;上唇鳞10-12,吻鳞及前2枚上唇鳞有唇窝,前后若干下唇鳞有较浅的唇窝。背鳞平滑无棱,中段65-72行;腹鳞较窄小,255-263;尾下鳞65-69对。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夜间活动,能吞吃重10-15kg以下的野廘和山羊等动物,但主要以鼠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毒;清热润肤。主风毒癞疾;漏疮;冻疮;烫火伤;皮肤皲皱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熔化涂敷。

  【附方】治漏疮: 取蟒油,铜锅内熬熟,随将黄醋入油内搅匀,油纸摊膏,贴患处十余日。(《年希尧集验良方》)

  【各家论述】1.《别录》:主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

  2. 陶弘景:能疗癞疾。

  3.《食疗本草》:主皮肤间毒气。

  4.《纲目》:绵裹塞耳聋。

  5.《纲目拾遗》:治漏疮。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产后腹痛 冻疮 耳聋 火伤 烫火伤

蚺蛇膏


蚺蛇膏的功效 蚺蛇膏的用途 蚺蛇膏可以治疗 蚺蛇膏的用法 蚺蛇膏的用量 蚺蛇膏主要治疗 蚺蛇膏能够治疗的疾病 蚺蛇膏的用法 蚺蛇膏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瑞苓草

    “瑞苓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瑞苓草”在《中药大辞典》 “瑞苓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瑞苓草   【拼音名】Ruì Línɡ Cǎo   【来源】菊科瑞苓草Saussurea nigrescens Ma
  • 肉郎伞

      【拼音名】Ròu Lánɡ Sǎn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短梗幌伞枫的根或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teropanox breuipedicellatus H.L. Li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根部,或剥取树皮,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 茸草

      【拼音名】Rónɡ Cǎo   【别名】菱登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钟萼草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nbergia philippensis(Cham.)Benth.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灌木状草
  • 绒仙人球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Rónɡ Xiān Rén Qiú   【来源】药材基源:为仙人掌科植物绒仙人球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mmilaria rhodantha Link et Otto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去皮、刺,鲜用或
  • 日中花

      【拼音名】Rì Zhōnɡ Huā   【别名】还魂草、午时草、嘴草、禾雀舌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齿苋科植物毛马齿苋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rtulaca pilos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残很及杂质,洗净,略蒸或烫后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