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肉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麋肉


麋肉

“麋肉”在《中药大辞典》

“麋肉”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麋肉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Mí Ròu

  【来源】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肉。

  【性味】①《食性本草》:"大热。"

  ②《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益气,强筋。治虚劳不足,腰脚软弱。

  ①孟诜:"益气补中,治腰脚。"

  ②《嘉佑本草》:"补五藏不足气。"

  ③《医林纂要》:"补肾益精,健骨充髓。略同鹿肉。"

  ④《随息居饮食谱》:"补虚弱,益气力,强筋骨,调血脉,治产后风虚。"

  【注意】①陶弘景:"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实食之,皆病人。"

  ②《随息居饮食谱》:"诸外感病忌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麋肉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Mí Ròu

  【英文名】David's deer

  【来源】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去皮,取肉,鲜用。

  【原形态】麋鹿,属于麋与驯鹿之间,大小和欧洲的赤鹿相近,体长约2m,高约1m余。雄者重约200kg,雌者约100kg。尾长约70cm。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无。角的主枝叉分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长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侧蹄显着。毛色淡褐,背部稍浓,腹部较浅,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冬季毛长而蓬,显棕赤色,幼兽有白色斑点,生后3月始消失。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食物主要为草及水生植物。

  资源分布:本种属我国特产种,清代已饲养于北京南苑,无野生,后被运至英国,我国绝迹。80年代末期由英国政府归还于我国,现饲养于北京和江苏两地,为国家一给保持动物。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每年两次换角,夏角6-7月生长,11-12月脱落,此后生出1对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脾;肾经

  【功能主治】补中气;益肾精;强筋骨;调血脉。主虚劳不足;腰脚软弱;产后风虚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

  【注意】外感热病者禁服。

  【各家论述】1.孟诜:益气补中,治腰脚。

  2.《嘉桔本草》:补五藏不足气。

  3.《医林纂要》:补肾益精,健骨充髓。略同鹿肉。

  4.《随息居饮食谱》:补虚弱,益气力,强筋骨,调血脉,治产后风虚。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饮膳正要》:麋肉
  • 《饮食须知》:麋肉

相关中药

  • 马刀

    “马刀”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马刀”在《中药大辞典》 “马刀”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刀   【拼音名】Mǎ Dāo   【别名】长竹蛏、竹蛏子   【来源】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竹蛏科长竹蛏Solen gouldii Con
  • 毛蕊花

    “毛蕊花”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毛蕊花”在《中药大辞典》 “毛蕊花”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蕊花   【拼音名】Máo Ruǐ Huā   【别名】一柱香、大毛叶、海绵蒲、毒鱼草   【来源】玄参科毛蕊花属植物
  • 慕荷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Mù Hé   【别名】黄药子、索骨丹、老汉求(《陕西中药志》),猪屎七、秤杆七、老蛇盘、天蓬伞、红苕七、麻鹞子、红药子、金毛狗(《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鬼灯擎的根茎。秋季采收。挖出后,除去茎叶、
  • 木竹子皮

      【拼音名】Mù Zhú Zi Pí   【别名】山竹树皮   【来源】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木竹子Garcinia multiflora Champ.及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ex Benth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arc
  • 茅苍术

      【拼音名】Máo Cānɡ Shù   【英文名】Swordlike Atractylodes Rhizome   【别名】茅术、南苍术、穹窿术   【来源】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的根茎。春、秋季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