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鬼笔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白鬼笔


白鬼笔

“白鬼笔”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白鬼笔”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鬼笔

  【别名】鬼笔、鬼笔菌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白鬼笔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以菌柄及菌托入药。

  【生境分布】夏秋两季雨后,产生在林内地上。分布于山西、山东、安徽、广东。

  【炮制】采摘后切去粘臭的菌盖,用水冲洗干净至无臭气,晒干或鲜用。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活血,除湿,止痛。主治风湿痛

  【用法用量】鲜品6两,浸泡在5两白酒(或五加皮酒)内,10日后服用,每服3~5钱,日服2次,干品用量为鲜品的1/10。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白鬼笔

  【拼音名】Bái Guǐ Bǐ

  【别名】鬼笔、鬼笔菌、竹下菌、竹菌、无裙荪

  【来源】药材基源:为鬼笔科真菌白鬼笔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去泥土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菌蕾球形,径4-6cm。白色,成熟后表面有裂纹。菌盖钟形,褐色,圆盘状,中央有穿孔,周围有深凹的网和凸脊络。表面有粘而臭的孢体。菌体白色,圆柱形,海面质,中空。长8-12,径1.5-2.5cm。孢子透明,光滑,椭圆形,(3.5-4.5)μm×(1.5-2.5)μm。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竹林下、林缘、草地、菜园地等有腐殖质的环境。有时也见于火烧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新疆、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西藏等地。

  【化学成份】子实体含麦甾醇(ergosterol),糖醛酸聚糖(glycuronan),甲醛(ergosterol),乙醛(acetaldehyde),苯乙醛(phenylacetadehyde),苯基巴豆油醛(phenycroton-aldehyde),,甲基硫醇(methylmercaptan),硫化氢(hydrosul-furic acid),二氢查耳酮(dihydrochalcone),苯乙酸(phenylacetie acid),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

  【性味】甘;淡;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浸酒。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除湿 风湿 风湿痛 活血 活血止痛 祛风 祛风除湿 止痛

白鬼笔

白鬼笔

白鬼笔

白鬼笔


白鬼笔的功效 白鬼笔的用途 白鬼笔可以治疗 白鬼笔的用法 白鬼笔的用量 白鬼笔主要治疗 白鬼笔能够治疗的疾病 白鬼笔的用法 白鬼笔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白三百棒

      【出处】《云南中草药》   【拼音名】Bái Sān Bǎi Bànɡ   【别名】红三百棒   【来源】为堇菜科植物如意草的全草。秋季采集。洗净晒干。   【原形态】宿根直立草本,高约15厘米。根长圆锥形。基生叶有长柄,淡绿色微带红晕,叶片阔心形或
  • 白豆

      【出处】《孙真入食忌》   【拼音名】Bái Dòu   【别名】饭豆(《日用本草》),眉豆、白目豆、甘豆(《广州植物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饭豇豆的种子。   【原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3出复叶,顶生小叶卵状菱形,两侧小叶
  • 鼻涕果

    “鼻涕果”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鼻涕果”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鼻涕果   【别名】蜜心果、粘心果   【来源】水东哥科水东哥属植物锥序水东哥Saurauia napaulensis DC.,以根及果入药。根全年可采;果秋季采,晒干或鲜用
  • 白背叶根

    “白背叶根”在《中药大辞典》 “白背叶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白背叶根   【出处】《岭南草药志》   【拼音名】Bái Bèi Yè Gēn   【别名】白膜根、白朴根(《岭南草药志》),野桐根(《闽南
  • 薜荔汁

      【拼音名】Bì Lì Zhī   【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乳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pumila L.   采收和储藏:随时可采。割破茎皮,待乳汁流出后收集。也可取自叶中。   【原形态】常绿攀援或匍匐灌木。叶二型;营养枝上生不定根,攀援于墙壁或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