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牛尾七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白牛尾七


白牛尾七

“白牛尾七”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白牛尾七”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牛尾七

  【别名】牛尾七、大岩七

  【来源】蓼科白牛尾七Rheum emodi Wall.,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云南。

  【功能主治】苦、甘,寒

  【用法用量】清热解毒,止血,生肌。主治肺热咳嗽,咽喉痛,大便下血,痈肿疮毒,外伤出血。

  【注意】3~5钱,水煎服或生吃及泡酒服,亦可捣烂外包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白牛尾七

  【拼音名】Bái Niú Wěi Qī

  【别名】印度大黄、山大黄、牛尾七、大岩七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藏边大黄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emodi Wall.R.australe D.Don]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茎,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直立粗壮草本,高70-100cm。根粗壮,有根状茎。基生叶宽卵形,长10-30cm,宽15-25cm,先端圆钝,基部心形,纸质,具5条基出脉,上面无毛,下面具柔毛,边缘具弱皱波,有长叶柄;茎生叶小;托叶鞘膜质,具短柔毛。花序圆锥状,大型,具2-3回分枝,密生硬毛及小突起;花被片6,成2轮,椭圆形,紫红色,长2.5-3mm;花梗具小突起,中下部具关节;雄蕊9;花盘不发达;子房具3棱,花柱3。瘦果连翅成宽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心形,长约9mm,宽达7mm。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200-4300m的山坡灌丛。

  资源分布:白牛尾七 Radix et Rhizoma Rhei Emodi主产于西藏日喀则、山南、拉萨等地。自产自销。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类圆锥形,根类圆柱形,长4-20cm,直径1-5cm。表面红棕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断面形成层明显,射线密,无星点,棕红色。新断面淡蓝灰色带紫色。气微,味苦、微涩。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与大黄不同点:无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射线2-4列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簇晶直径10-120μm,淀粉粒单粒球形,直径3-40μm,复粒由2-4分粒组成。

  2.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0ml,温浸约1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10μl,点于滤纸上,以45%乙醇展开,取出,晾干,放置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饮片显紫色荧光。

  【化学成份】牛尾七根及根茎含总蒽醌5.94%,其中以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及大黄酚(chrysophanol)为甙元的结合型蒽醌5.66%,游离型0.28%,还含食用大黄甙(rhapontin)及多量鞣质。

  【药理作用】1.致泻作用 较早报道认为本品无致泻作用,近有报道认为本品也有较好致泻作用,其小鼠4小时溏便和稀便的ED50分别为0.160 1g/10g体重和0.373 2g/10g体重,致泻强度显着低于正品大黄。但如以4h溏便ED50 T作为致泻速度的指标,则本品的致泻速度快于正品大黄(本品80.1分钟,正品98~182.9分钟)。如以同效剂量稀便率为指标进行比较,则与正品大黄无明显差异。

  2.抗菌作用 本品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浓度为0.25%,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50mg/ml(纸片法)。

  3.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对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2.45mg/ml。

  4.其他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有一走程度抗超氧负离子自由基活性的作用。本品也含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和大黄酚,其药理作用参见"大黄"条。

  【性味】苦;甘;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生肌。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便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便血 疮肿 出血 肺热咳嗽 解毒 咳嗽 清热 清热解毒 生肌 外伤出血 咽喉肿痛 痈疮 痈疮肿毒 止血 止血生肌 肿毒 肿痛


白牛尾七的功效 白牛尾七的用途 白牛尾七可以治疗 白牛尾七的用法 白牛尾七的用量 白牛尾七主要治疗 白牛尾七能够治疗的疾病 白牛尾七的用法 白牛尾七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驳骨丹

    “驳骨丹”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驳骨丹”在《中药大辞典》 “驳骨丹”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驳骨丹   【拼音名】Bó Gǔ Dān   【别名】小驳骨、细叶驳骨兰、臭黄藤   【来源】为爵床科裹篱樵属植物裹篱樵
  • 半柱花

    “半柱花”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半柱花”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柱花   【别名】出泡草、白泡草   【来源】爵床科半柱花Hemigraphis procumbens (Lour.) Merr.,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广西
  • 白杨树

      【出处】《云南中草药选》   【拼音名】Bái Yánɡ Shù   【别名】响叶杨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团叶杨的皮及叶。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5~10米。树皮灰白色,枝圆棒状,棕色或灰棕色,幼时有柔毛。单叶
  • 滨海前胡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拼音名】Bīn Hǎi Qián Hú   【英文名】Binhai common hogfennel root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滨海前胡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ucedanum japonicum T
  • 博落回

    “博落回”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博落回”在《中药大辞典》 “博落回”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博落回   【拼音名】Bó Luò Huí   【别名】号筒梗、三钱三、泡通珠、博落筒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