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蒿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白沙蒿


白沙蒿

“白沙蒿”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白沙蒿”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沙蒿

  【别名】籽蒿

  【来源】菊科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以种子入药。

  【生境分布】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消炎散瘀,利气,杀虫。

  腮腺炎,扁桃体炎,疮疖红肿:种子适量研粉,以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肠梗阻,腹胀:种子2~3钱,用香油(或蓖麻油)炸,无呕吐用白酒冲服,有呕吐用开水冲服

  【备注】花蕾对猪蛔虫有一定驱除作用,对人体驱蛔作用尚待研究。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白沙蒿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拼音名】Bái Shā Hāo

  【英文名】Roundhead wormwood

  【别名】扑勒蒙、籽蒿、白砂蒿、油砂蒿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圆头蒿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a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 [A. salsolides Willd. Var .mongolica Pamp.; Oligosprus Sphaero-cephalus (Krasch.) Poljak.]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产成熟时采收,打下种子,除去杂物,晒干。

  【原形态】圆状蒿 小灌木,高,80-150cm。柱根粗长,木质;根茎粗大,木质,有营养枝。茎丛生,稀单一,灰黄色或灰白色,光滑,纵棱稍明显,上部多分枝,枝长15-30cm,工更长,光滑,灰黄色或淡紫红色,常有短枝。叶互生;叶柄长3-8mm或更长,光滑,灰黄色或淡紫红色,常有短枝。叶互生;叶柄长3-8mm,基部常有线形的假托叶;叶片半肉质;短枝上叶常密集着生成簇生状;茎下部、中部叶宽卵形或卵形,长2-8cm,宽1.5-4cm,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状伍裂,两侧中部裂片最长,常再3全裂,小裂片线形或稍弧曲,近镰形,先端有小硬尖头,基产下延,半抱茎,边缘明显反卷;上部叶羽状分裂或3全裂;苞片叶不分裂,线形,稀3全裂。头状花序,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4mm,具短梗,下垂,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苞片3-4层,外层苞片背面淡黄色,光滑,有绿色中肋,中、内层总苞片边缘宽膜质或全为半膜质;雌花4-12朵,花冠狭管状,檐部有2裂齿,花柱先端2叉;两性花2-2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有2裂齿,花柱先端2叉;两性花6-20朵,不育,花冠管状,外面具腺点,花药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花柱短,先端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小,结实后头状花序及花易脱落。瘦果小,黑色,果背上具胶质物。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850m的荒漠地区或沙丘上以及干旱的荒坡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北及内蒙古、山西等地。

  【化学成份】从白沙蒿种子中分得一胶质,可能为一种具有交联结构的多糖,系由D-葡萄糖(D-glucose)、D-甘露糖(D-mannose)、D-半乳糖(D-galactose)、L-阿拉伯糖(L-arabinose)及木糖(xylose)所组成,其中以D-葡萄糖含量最高,其次为D-甘露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木糖[1]。又含亚汕酸乙酯(ethyl linoleate),樱花素(sakuranetin),异彩樱花素(isosakuranetin),刺槐素(acacetin),木菠菜萝双氢黄酮(arocarpanone)[2]。另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桉叶素(cineol)α及-β-派烯(pinene),α-及γ-松油烯(terpinene)等。

  【性味】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理气;通便;解毒。主大便不通;腥胀腹痛;肋腺炎;扁桃体炎;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5-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消炎散瘀、理气杀虫的功能。用于腹胀(白酒冲服),外用可腮腺炎、扁桃体炎、疮疖红肿。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扁桃体炎 疮疖 大便不通 腹痛 腹胀 解毒 肋腺炎 利气 理气 呕吐 腮腺炎 散瘀 杀虫 通便 消炎 痈肿 痈肿疮疖


白沙蒿的功效 白沙蒿的用途 白沙蒿可以治疗 白沙蒿的用法 白沙蒿的用量 白沙蒿主要治疗 白沙蒿能够治疗的疾病 白沙蒿的用法 白沙蒿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柏树根

      【拼音名】Bǎi Shù Gēn   【来源】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柏木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pressus funebris End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取根部,洗去泥土,切片,晒干用。   【原形态】乔木,高达35m,胸围达2m。树皮淡褐色;大枝开
  • 篦子三尖杉

      【拼音名】Bì Zǐ Sān Jiān Shān   【来源】药材基源:为三尖杉科植物篦子三尖杉的种子和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phalotaxus oliveri Mast.   采收和储藏:枝叶全年均可采;种子在秋季成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灌木,高达4
  • 斑茅花

    “斑茅花”在《中药大辞典》 “斑茅花”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斑茅花   【出处】江西《草药手册》   【拼音名】Bān Máo Huā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花穗。夏、秋季采收。   【功能主治】止血。治咯血,呕
  • 薜荔汁

      【拼音名】Bì Lì Zhī   【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乳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pumila L.   采收和储藏:随时可采。割破茎皮,待乳汁流出后收集。也可取自叶中。   【原形态】常绿攀援或匍匐灌木。叶二型;营养枝上生不定根,攀援于墙壁或树上
  • 白藨

      【拼音名】Bái Pāo   【别名】白泡儿、白草莓、白蒲草   【来源】蔷薇科白藨Fragaria nilgeerensis Schlecht.,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云南。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续筋接骨。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