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冰

“冰”在《中药大辞典》

“冰”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冰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Bīnɡ

  【别名】凌(《纲目》)

  【来源】为水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

  【性味】《本草拾遗》:"味甘,大寒,无毒。"

  【功能主治】退热消暑,解渴除烦。治伤寒阳毒,热甚昏迷,中暑烦渴。

  ①《本草拾遗》:"主去热烦。"

  ②《日用本草》:"解烦渴,消暑毒。"

  ③《纲目》:"伤寒阳毒、热甚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

  【用法用量】内服:含化.外用:罨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冰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Bīnɡ

  【英文名】ice

  【别名】凌、石水

  【来源】药材基源:为水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ce

  

  【原形态】晶体结构属六方晶系。常为细粒致密块体;或为具六方对称的雏晶、树枝状连晶等(见于雪花、霜华、冰花),或具同心状结构(如冰雹)、钟乳状结构(岩洞中钟乳冰、石笋冰);很少见片、板状的规则集合体。无色透明,含气泡、裂隙处呈乳白色或混浊的白色;大块纯净的冰,散射光略带淡蓝色调。无解理,断口贝壳状、次贝壳状。硬度1.5。性脆、易碎。相对密度0.91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冰分布于冰川、雪山外,北方各省区冬冷见冰雪,秋凉见霜,夏晶天然产的冰可见于低温岩洞中(沿裂隙下渗的地下水冻结成冰),不论南北均属罕见。

  资源分布:人工制冰在全国四季均有产出。

  【性味】甘;大寒;无毒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退热消暑;解渴除烦。主伤寒阳毒;热甚昏迷;中暑烦渴

  【用法用量】内服:含化。外用:罨敷。

  【注意】不可过食。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主去热烦。

  2.《日用本草》:解烦渴,消暑毒。

  3.《纲目》:伤寒阳毒、热甚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

  4.《医林纂要》:凡天行热毒,伤寒阳毒,阳明壮热,以至神气昏迷者,置冰块心胸间,即可清醒。不可过食。冰过食反伤阳,命火以衰,脾胃不能化矣。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相关书籍记载:
  • 《中医词典》a~b:冰
  • 《本草备要》:冰
  • 《饮食须知》:冰
  • 《本草分经》:冰
  • 《本草撮要》:冰
  • 《药性切用》:冰
  • 《本草从新》:冰

相关中药

  • 白山蓼

      【拼音名】Bái Shān Liǎo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白山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laxmanni Lepech.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晾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成"之"字状,由基部强烈地开展分枝,稀少分枝,
  • 白桦皮

      【出处】《新疆中草药手册》   【拼音名】Bái Huà Pí   【别名】刻因托斯(维名)。   【来源】为桦木科植物疣枝桦的树皮。采伐树木时剥皮,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原形态】疣枝桦,又名:疣桦。落叶乔木。树皮灰白色,由数层薄皮组
  • 拔毒散

    “拔毒散”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拔毒散”在《中药大辞典》 “拔毒散”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拔毒散   【拼音名】Bá Dú Sàn   【别名】小黄药、小迷马桩、迷马桩棵、小克麻、巴掌叶、肯麻尖
  • 白绿叶果实

      【拼音名】Bái Lǜ Yè Guǒ Shí   【来源】药材基源:为胡颓子科植物白绿叶Elaeagnus viridis Serv.var. delavayi Lecte.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eagnus viridis Serv.var. delavayi Le
  • 斑茅

    “斑茅”在《中药大辞典》 “斑茅”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斑茅   【出处】江西《草药手册》   【拼音名】Bān Máo   【别名】大密(《岭南科学》),芭茅(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根。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