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骨草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驳骨草


驳骨草

“驳骨草”在《中药大辞典》

“驳骨草”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驳骨草

  【出处】《广西药植名录》

  【拼音名】Bó Gǔ Cǎo

  【别名】小功劳(《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花叶九节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矮小常绿灌木,高20~30厘米。茎黄褐色,密被毛,节上有明显托叶痕,斜向上生长。单叶对生,倒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6~10厘米,宽2.5~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侧脉在叶缘以内网结,下面稍突起,被毛,叶脉上毛尤为明显;叶柄长1厘米左右,被毛。聚伞花序顶生,花白色。浆果球形或椭圆形,如豌豆大,成熟时蓝色。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于杂木林中阴湿处,及山坡下部。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性味】《云南中草药选》:"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治感冒,肠炎,痢疾,风湿骨痛,跌打伤折。

  ①《广西药植名录》:"根:止血,止咳,治跌打。叶:消肿,驱风。"

  ②《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研末包敷。

  【附方】①治菌痢,肠炎,上感,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小功劳三至五钱,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②治骨折:小功劳配方外包。(《云南中草药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驳骨草

  【出处】出自《广西药植名录》。

  【拼音名】Bó Gǔ Cǎo

  【英文名】Herb of Siam Psychotria

  【别名】木贼、节节草、豆根草、接骨蕨、马人参、笔塔草、笔头草、塔草、毛筒草、博节草、土木贼、木贼草、斗眼草、锁阳草、全生草、虾公脚、马浮草、小功劳

  【来源】药材基源:为木贼产植物笔管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ppochaete debilis(Roxb.)Ching[Equisetum debile Roxb.]

  采收和储藏:秋季选择身老体大者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黑褐色。茎一型,不分枝或不规则的分枝,通常高可达1m,直径2-15mm,中空,表面有脊和沟,脊6-30条,近平滑,沟中有2组分离的气孔;小枝1条,或2-3条一组,很少4-5条的,小枝也可能再分枝。叶鞘常为管状或漏斗状,紧贴,顶部常为棕色,鞘齿狭三角形,上部膜质,淡棕色,早落,留下截形基部,因而使鞘之顶端近全缘,叶鞘的脊部扁平。孢子囊穗顶生,长1-2.5cm,先端短尖或小凸尖。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河边或山涧旁的卵石缝隙中或湿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南、湖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淡绿色至黄绿色,长约50cm,有细长分枝,表面粗糙,有纵沟,节间长5-8cm,中空。叶鞘呈短筒状,紧贴于茎,鞘肋背面平坦,鞘齿膜质,先端钝头,基部平截,有一黑色细圈。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茎含烟碱(nicotine),山柰酚-3-槐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山柰酚-3-槐糖-7-葡萄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7-glucoside),还含硅化合物。

  【性味】苦;凉;甘

  【归经】肺;肝;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明目;清热;利湿;止血。主目赤胀痛;翳膜遮睛;淋病;黄疸型肝炎;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

  【各家论述】1.《广西药植名录》:根:止血,止咳,治跌打。叶:消肿,驱风。

  2.《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治疗疾病: 崩漏 驳骨 肠炎 跌打 跌打伤 风湿 风湿骨痛 感冒 肝炎 黄疸 黄疸型肝炎 解毒 痢疾 淋病 利湿 明目 目赤 尿血 清热 清热解毒 驱风 祛风 祛风止痛 消肿 翳膜遮睛 治跌打 止咳 止痛 止血


驳骨草的功效 驳骨草的用途 驳骨草可以治疗 驳骨草的用法 驳骨草的用量 驳骨草主要治疗 驳骨草能够治疗的疾病 驳骨草的用法 驳骨草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白暨豚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拼音名】Bái Jì Tún   【英文名】suckling pig   【别名】白旗、白鳍、白鳍豚、白江猪   【来源】药材基源: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
  • 斑竹根

    “斑竹根”在《中药大辞典》 “斑竹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斑竹根   【出处】《草木便方》   【拼音名】Bān Zhú Gēn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根茎及根。9~10月挖根及根茎,晒干。   【原形态】刚竹
  • 白头翁茎叶

    “白头翁茎叶”在《中药大辞典》 “白头翁茎叶”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白头翁茎叶   【出处】《日华子本草》   【拼音名】Bái Tóu Wēnɡ Jīnɡ Yè   【别名】白头翁草(《圣济总录》)。
  • 八角莲叶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Bā Jiǎo Lián Yè   【英文名】leaf of Common Dysosma   【别名】鬼臼叶   【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六角莲和川八角莲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Dysosma ver
  • 不凋木

      【拼音名】Bù Diāo Mù   【别名】格棒子、格棒棒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小叶石积木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teomeles schwerinae Schneid.var.microphylla Rehd.et Wils.   采收和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