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蜕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蚕蜕


蚕蜕

“蚕蜕”在《中药大辞典》

“蚕蜕”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蚕蜕

  【出处】《纲目》

  【拼音名】Cán Tuì

  【别名】蚕退、马鸣退(《嘉佑本草》),马明退(《儒门事亲》),蚕蜕皮(《本草蒙筌》),佛退(《眼科龙木论》),蚕退皮(《本草求原》),蚕衣、蚕儿衣(《山东中药》)。

  【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幼虫的蜕皮。收集家蚕起眠时的蜕皮,晒干即可。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治崩漏,带下,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牙疳,口疮,堠风,目翳。

  ①《嘉佑本草》:"主血风病,益妇人。"

  ②《本草蒙筌》:"止带漏崩中,赤白痢疾,除肠风下血,吐衄鼻洪。疔肿取灰敷,牙疳加麝贴,牙宣灰擦龈上,口疮灰敷患间。"

  ③《纲目》:"治目中翳障及疳疮。"

  ④《握灵本草》:"烧灰治牙痈,牙痛,牙疳,缠喉风。"

  ⑤《本草求原》:"主热淋。"

  【用法用量】内服:煅存性,作散剂。外用:研末撒。

  【注意】《本草经疏》:"妇人血虚无风湿者不宜用。"

  【附方】①治牙疳:枯矾、人中白(火煅白色)、五倍子各三钱,蚕退(烧存性)二钱。为细末。先以米泔水,用蛴螬虫翻转蘸水洗净瘀血,以药敷之。(《赤水玄珠》蚕退散)

  ②治疳疮:马明退(烧灰)三钱,轻粉少许。上研为细末。先以温浆水洗净,干掺之。(《儒门事亲》)

  ③治妇人吹奶:马明退五钱(烧灰),轻粉三钱,麝香少许。上为细末。每服二分,热酒调下服之。(《儒门事亲》)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蚕退如蝉蜕、蛇蜕之类,各因其本质以为用,蚕退得蚕气之余,故能治血风病,血热则生风,妇人以血为主,故尤益妇人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蚕蜕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1.《嘉佑本草》:近世医家多用蚕退纸,而东方诸医用蚕欲老眠起所脱皮,虽二者之用各殊,然东人所用者为正,用之当微炒,和诸药可作丸、散服。

  2.《本草图经》:蚕退,医家多用初出蚕壳在纸上者。一说蚕眠时所退皮,用之更有效。

  3.《纲目》:马明退、蚕连纸,功用相同,但古方多用蚕纸者,因其易得耳。

  【拼音名】Cán Tuì

  【英文名】Silkworm slough, Mulberry silkworm slough

  【别名】蚕退、马鸣退、佛退、蚕蜕皮、马明退、蚕退皮、蚕衣。

  【来源】药材基源: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幼虫的干燥粪便。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mbyx mori L.

  采收和储藏:收集家蚕起眠时的蜕皮,晒干。

  【原形态】家蚕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1.6-2.3cm。翅展3.9-4.3cm。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有鳞毛稍长。雌蛾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蛾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即家蚕,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资源分布:分布很广。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止血;退翳明目。主崩漏;带下;痢疾;肠风便血;吐血衄血;牙疳;口疮;喉风;目翳

  【用法用量】内服:烧灰研末,1.5-5g。外用:适量,研末撒。

  【注意】《本草经疏》:妇人血虚无风湿者不宜用。

  【附方】①治牙疳:枯矾、人中白(火煅白色)、五倍子各三钱,蚕退(烧存性)二钱。为细末。先以米泔水,用蛴螬虫翻转蘸水洗净瘀血,以药敷之。(《赤水玄珠》蚕退散)②治疳疮:马明退(烧灰)三钱,轻粉少许。上研为细末。先以温浆水洗净,干掺之。(《儒门事亲》)③治妇人吹奶:马明退五钱(烧灰),轻粉三钱,麝香少许。上为细末。每服二分,热酒调下服之。(《儒门事亲》)

  【各家论述】1.《嘉佑本草》:主血风病,益妇人。

  2.《本草蒙筌》:止带漏崩中,赤白痢疾,除肠风下血,吐衄鼻洪。疗肿取灰敷,牙疳加麝贴,牙宣灰擦龈上,口疮灰敷患间。

  3.《纲目》:治目中翳障及疳疮。

  4.《握灵本草》:烧灰治牙痈,牙痛,牙疳,缠喉风。

  5.《本草求原》:主热淋。

  6.《本草经疏》:蚕退如蝉蜕、蛇蜕之类,各因其本质以为用,蚕退得蚕气之余,故能治血风病,血热则生风,妇人以血为主,故尤益妇人也。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本草衍义》:蚕蜕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蚕蜕
  • 《本经逢原》:蚕蜕

相关中药

  • 臭常山

      【别名】和常山、胡椒树、日本常山   【来源】芸香科臭常山属植物臭常山Orixa japonica Thunb.,以根、茎、叶入药。根、茎四季可采,晒干;叶夏秋采集,鲜用。   【性味】苦、辛,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截疟,止痛,安神。用于风热感冒,风湿关节肿痛,胃痛
  • 赪桐叶

    “赪桐叶”在《中药大辞典》 “赪桐叶”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赪桐叶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Chēnɡ Tónɡ Yè   【别名】红蜻蜒叶(《中国药植图鉴》)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赪
  • 草红藤

      【拼音名】Cǎo Hónɡ Ténɡ   【别名】红藤[四川成都]、黄花马豆、铁马豆、蝴蝶草、疆蛇通   【来源】豆科宿苞豆属植物毛宿苞豆Shuteria pampaniniana Hand.-Mazz.,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
  • 蚕豆茎

    “蚕豆茎”在《中药大辞典》 “蚕豆茎”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蚕豆茎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拼音名】Cán Dòu Jīnɡ   【别名】蚕豆梗(《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蚕豆
  • 藏茴香

    “藏茴香”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藏茴香”在《中药大辞典》 “藏茴香”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藏茴香   【拼音名】Zànɡ Huí Xiānɡ   【别名】黄蒿、马缨子、小防风   【来源】伞形科藏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