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筋草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和筋草


和筋草

“和筋草”在《中药大辞典》

“和筋草”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和筋草

  【出处】《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Hé Jīn Cǎo

  【别名】大鸡肠草、鹅儿肠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日本狗筋蔓的全草。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长1~1.5米。茎细长,蔓性,多分枝,密被黄色细毛。叶对生,有柄;叶片卵状披针形、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3.5厘米,宽8~15毫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细毛。花腋生,花萼5裂;阔披针形;花瓣5,白色;雄蕊10.果实球形稍肉质,成熟时黑色,萼宿存,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分布我国中部至西南部。

  【性味】淡,平,无毒。

  【功能主治】利大小肠。治呕吐,小便闭,风寒气痛及跌打损伤

  【附方】①治呕吐:和筋草五钱。加盐,水煎服。

  ②治小便闭:和筋草、白茅根、地枇杷。捣烂,纸包,敷阴茎上。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和筋草

  【出处】出自《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Hé Jīn Cǎo

  【别名】大鸡肠草、鹅儿肠

  【来源】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日本狗筋蔓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balus baccifer L. Var.japonicus Miq.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去泥土,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蔓性草本,长1-1.5m。茎细长,分枝对生,被向下开展的短柄;叶片卵状披针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5-5cm,宽8-20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圆楔形,通常两面脉上被短毛,叶缘具短缘毛。花两性,单生于茎及枝的顶端,有一对叶状苞片,形成稀疏的圆锥花序;花萼5裂,阔披针形,花后期萼膨大成半球形,裂片增大,果期宿存萼反折;花瓣5,白色,先端2叉状浅裂,基部渐狭成爪,在花瓣最宽外内侧有2鳞片状附属物;雄蕊10,2轮;子房上位,椭圆形,花柱3。蒴果浆果状,稍肉质,球形,成熟时黑色,呈不规则开裂,有光泽。种子多数,圆肾形,黑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湖北、湖南、贵州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细长,多分枝,表面黄绿至黄棕色,节膨大,密被黄色细毛。断面中央有白色髓,完整叶片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全缘,两面脉上及边缘有细毛。叶腋有时有花,白色。气微,味甘微苦。

  【性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行气止痛;接骨续伤。主热淋;石淋;血淋;湿阴气滞脘 腹胀痛;跌打伤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跌打伤 跌打伤痛 腹胀 接骨 利大小肠 利尿通淋 呕吐 气痛 热淋 石淋 通淋 行气 行气止痛 血淋

和筋草


和筋草的功效 和筋草的用途 和筋草可以治疗 和筋草的用法 和筋草的用量 和筋草主要治疗 和筋草能够治疗的疾病 和筋草的用法 和筋草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红薯细辛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拼音名】Hónɡ Shǔ Xì Xīn   【英文名】mairei porana   【别名】小萼飞蛾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红薯细辛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rana mairei Gagn.
  • 虎石头

      【出处】始载于《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拼音名】Hǔ Shí Tou   【英文名】all-grass of Greenflower Twayblade   【别名】虾仔兰、草斛、石泥鳅   【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大花羊耳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红豆七

      【拼音名】Hónɡ Dòu Qī   【别名】通气跌打、风车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莲叶桐科植物大花青藤的根或藤。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lligera grandiflora W.W.Smith et J.F.Jeffr.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 桦革裥菌

      【拼音名】Huà Gé Jiǎn Jūn   【别名】桦褶孔菌、蘑菇   【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桦革裥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nzites betulina(L.ex Fr.)Fr.[Agaricus betulinus L.]   采收和储藏:全年
  • 瓠子子

    “瓠子子”在《中药大辞典》 “瓠子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瓠子子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Hù Zǐ Zǐ   【来源】葫芦科植物瓠子的种子。   【化学成份】含油51.57%。油中含饱和脂肪酸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