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红菇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黑红菇


黑红菇

“黑红菇”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黑红菇”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红菇

  【别名】稀褶黑菇、大黑菇、黑蘑菇、蘑菇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黑红菇Russula nigricans (Bull.) Fr.,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生于阔叶林内地上。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福建、湖南、云南。

  【性味】微咸,温。

  【功能主治】追风,散寒,舒筋,活络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黑红菇

  【拼音名】Hēi Hónɡ Gū

  【别名】稀褶红菇、大黑菇、黑蘑菇、稀褶黑菇、猪仔菇、火炭菌、火炭菰

  【来源】药材基源:为红菇科真菌黑红菇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ssula nigricans (Bull.) Fr.[Agaricus ningricans Bul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去掉泥土,晒干备用。

  【原形态】菌盖宽6-15cm。平展而中凹。初污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最后呈炭黑色。菌肉灰白色,受伤后先变红,后变黑。菌褶白色,后变黑色,褶片厚而稀疏。褶间时有横脉。菌柄短圆柱形,长4-8cm,粗2-3cm,多实心。孢子无色,(7-9)μm×(6-7)μm,近球形,有小疣和脊突,结联成不规则网纹。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阔叶林地,夏、秋季单生或群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菌盖扁半球形,中部下凹。直径6-15cm,棕灰色或暗灰色,边缘光滑。菌肉灰白色、红色或黑色。菌褶较疏,长短不一,类白色、灰红色或黑色,褶间时有横脉。菌柄粗短,圆柱形,长4-6cm,直径2-2.8cm,色同菌盖。气微,味淡;有毒。

  【化学成份】子实体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5,7-麦角甾二烯-3β-醇(ergosta-5,7-dien-3β-ol)。

  【药理作用】黑红菇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均为60%。

  【性味】辛;微咸;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寒湿;舒筋活络。主风寒湿痹;腰腿疼痛;关节痛;手足麻木;四肢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浸酒或入丸、散。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风寒湿痹 关节痛 活络 麻木 散寒 手足麻木 舒筋 舒筋活络 腰腿疼痛 追风

黑红菇


黑红菇的功效 黑红菇的用途 黑红菇可以治疗 黑红菇的用法 黑红菇的用量 黑红菇主要治疗 黑红菇能够治疗的疾病 黑红菇的用法 黑红菇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灰藋子

      【拼音名】Huī Diào Zǐ   【来源】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小藜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enopodium serotinum L.   采收和储藏:6-7月间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打下果实和种子,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50
  • 虎尾轮根

    “虎尾轮根”在《中药大辞典》 “虎尾轮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虎尾轮根   【出处】《闽南民间草药》   【拼音名】Hǔ Wěi Lún Gēn   【来源】为豆科植物猫尾射的根。   【性味】甘,温。   ①《广西
  • 瓠子子

    “瓠子子”在《中药大辞典》 “瓠子子”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瓠子子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Hù Zǐ Zǐ   【来源】葫芦科植物瓠子的种子。   【化学成份】含油51.57%。油中含饱和脂肪酸22.7
  • 华风车子根

      【拼音名】Huá Fēnɡ Chē Zi Gēn   【来源】药材基源:为使君子科植物风车子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mbretum alfredii Hance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切片晒干。   【原形态】多枝直立或构援灌木,高约5m。小枝近方形,灰褐色,有
  • 黑花韭

      【拼音名】Hēi Huā Jiǔ   【别名】黑花野韭、山韭菜、野韭菜、野薤白、苍山黑花野韭   【来源】百合科黑花韭Allium tchongchanense Levl.[A. bulleyanum Diels],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云南、四川。   【性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