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矾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黄矾


黄矾

“黄矾”在《中药大辞典》

“黄矾”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黄矾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Huánɡ Fán

  【别名】金线矾(《海药本草》),鸡矢矾(《本草蒙筌》)。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黄矾的矿石。

  【原形态】单斜晶系。结晶者不多见,常为细小纤维状之集合体。颜色淡黄。光泽呈绢丝状或珍珠状。微透明。硬度2~2.5。比重1.8~1.9。常产于长石及粗面岩内。

  【化学成份】主要含硫酸铁;自绿矾中拣取者,主为碱式硫酸铁或硫酸铁。

  【性味】《海药本草》:"味咸酸涩,有毒。"

  【功能主治】治痔瘘、恶疮、疥癣。

  ①《唐本草》:"疗疮生肉。"

  ②《海药本草》:"主野鸡瘘痔,恶疮疥癣等疾。"

  ③李杲:"治阳明风热牙疼。"

  【用法用量】外用:煅研细末撒或调敷。内服:入丸剂。

  【附方】①治痔瘘肿痛,脓血不止:黄矾三两,乌蛇六两(酒浸,去骨、皮,炙令黄),黄耆三两(锉),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骆驼胸前毛三两半(烧灰)。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黄耆汤下二十丸。(《圣惠方》黄矾丸)

  ②治小儿聤耳出脓水:黄矾半两,乌贼鱼骨一分,黄连一分(去须)。上药捣罗为末,绵裹如枣核大,塞耳中,日三易之。(《圣惠方》黄矾散)

  ③治妇人颊上疮,瘥后每年又发:黄矾石二两(烧令汁尽),胡粉一两,水银一两半。捣筛矾石,胡粉更筛,先以片许猪脂,于瓷器内热研水银令消尽,更加猪脂,并矾石、胡粉,和使粘稠,洗面疮以涂之,又别熬胡粉令黄,涂膏讫,则薄此粉。(《补缺肘后方》)

  ④治急疳蚀齿断,唇口坏烂肿痛:黄矾、青矾、白矾(烧令汁尽)、白狗粪灰、莽草、雄黄(细研)各半两,石胆(细研)、莨菪子(炒令黑)、干地龙(微炒)、人粪灰各一分,麝香一钱(研细)。上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先以盐浆水漱口三两度,于上点之,日三用,有涎勿咽。(《圣惠方》黄矾散)

  ⑤治妒精疮:黄矾、青矾、麝香。上三味等分,为末,小便后敷上,不过三度。(《千金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黄矾

  【出处】1.《海药本草》:金线矾,《广州志》云,生波斯国。打破内有金线纹者为上。

  2.《纲目》:黄矾,出陕西。瓜州、沙外及舶上来者为上。黄色状如胡桐泪,人于绿矾中拣出黄色者充之,非真也。

  【拼音名】Huánɡ Fán

  【英文名】Fibroferrite

  【别名】金线矾、鸡矢矾、鸡屎矾

  【来源】药材基源:为硫酸盐类矿物黄矾的矿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brofessite

  

  【原形态】单斜晶系。结晶者不多见,常为细小纤维状之集合体。颜色淡黄。光泽呈绢丝状或珍珠状。微透明。硬度2-2.5。比重1.8-1.9。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生于长石及粗面岩内。

  资源分布:产于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多呈不规则块状。淡黄色。微透明;绢丝光泽或珍珠光泽。体较轻,硬度近于指甲。微有铁锈气,味咸、酸,微涩。以色淡黄、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主要含硫酸铁(Fe2O3·2SO3·10H2O),其中三氧化硫(SO3)32%,三氧化二铁(Fe2O3)32%,水(H2O)36%。

  【鉴别】(1)取本品1小块,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有水生成,附于上部的管壁上。(检查结晶水)(2)取本品约0.5g,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

  ①取滤液1ml,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深蓝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稀盐酸中不溶,但加氢氧化钠试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淀。(检查铁盐)②取滤液1ml,加硫氰酸铵试液,即显血红色。(检查铁盐)③取滤液1ml,加氯化钡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检查硫酸盐)④.取滤液1ml,加醋酸铅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检查硫酸盐)

  【性味】酸;涩;咸;寒;有毒

  【归经】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解毒杀虫;敛疮。主痔瘘;恶疮;疥癣;聤耳出脓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内服:研末,每次0.5g;入丸、散。

  【注意】本品多作外用,内服宜慎,不可多服久服。

  【附方】①治痔瘘肿痛,脓血不止: 黄矾三两,乌蛇六两(酒浸,去骨、皮,炙令黄),黄耆三两(锉),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骆驼胸前毛三两半(烧灰)。 上药捣罗为未,炼蜜和捣三、二百杆,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黄耆汤下二十丸。(《圣惠方》黄矾丸) ②治小儿盯耳出脓水: 黄矾半两,乌贼鱼骨一分,黄连一分(去须)。上药捣罗为末,绵裹如枣核大,塞耳中,日三易之。 (《圣惠方》黄矾散) ③治妇人颊上疮,瘥后每年又发: 黄矾石二两(烧令汁尽),胡粉一两,水银一两半。捣筛矾石,胡粉更筛,先以片许猪脂,于瓷器内熟研水银令消尽,更加猪脂,并矾石、胡粉,和使粘稠,洗面疮以涂之,又别熬胡粉令黄,涂膏讫,则薄此粉。 (《补缺肘后方》) ④治急疳蚀齿,唇口坏烂肿痛: 黄矾、青矾、白矾(烧令汁尽)、白狗粪灰、莽草、雄黄(细研)各半两,石胆(细研)、莨菪子(炒令黑)、干地龙(微炒)、入粪灰各一分,麝香一钱(研细)。上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先以盐浆水漱口三两度,于上点之,日三用,有涎勿咽。(《圣惠方》黄矾散) ⑤治妒精疮: 黄矾、青矾、麝香。上三味等分,为末,小便后敷上,不过三度。(《千金方》)

  【各家论述】1.《唐本草》:疗疮生肉。

  2.《海药本草》:主野鸡瘘痔,恶疮疥癣等痰。

  3. 李杲:治阳明风热牙疼。

  4.《海药本草》:《广州志》云:金线矾生波斯国,打破内有金线文者为上,多入烧家用。

  5.《纲目》:黄矾出陕西,瓜州、沙州及舶上来者为上,黄色状如胡桐泪。人于绿矾中拣出黄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丝文,谓之金线矾,磨刀剑显花文。《丹房镜源》云:五色山脂,吴黄矾也。

  【临床应用】用于痔瘘、恶疮、疥癣等病证。黄矾多外用,可单用,或与其他燥湿敛疮、清热解毒药配伍用,如治痔瘘肿痛,脓血不止,黄矾配乌蛇、枳壳等祛风止痛,枯痔敛疮。治疳蚀疮,唇口坏烂肿痛,可配青矾、白矾、雄黄解毒消疳,生肌敛疮。治聤耳出脓久不愈,则配用乌贼骨、黄连解毒化瘀,收湿敛疮。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相关书籍记载:
  • 《本草纲目》:黄矾

相关中药

  • 红辣槁树皮

      【拼音名】Hónɡ Là Gǎo Shù Pí   【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红辣槁树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kwangtungense Mer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   【原形态】红辣槁树常绿小乔木,高3-9m,枝条无毛,幼
  • 湖瓜草

      【出处】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名】Hú Guā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Smallhead Lipocarpha   【别名】钮草、七子关   【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湖瓜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pocarp
  • 黄栌枝叶

    “黄栌枝叶”在《中药大辞典》 “黄栌枝叶”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黄栌枝叶   【出处】《河北中药手册》   【拼音名】Huánɡ Lú Zhī Yè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黄栌的枝叶。   【化学成
  • 红须须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拼音名】Hónɡ Xū Xū   【英文名】Sage,salvia   【别名】洱源鼠尾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洱源鼠尾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via lankongensis C. Y. Wu.
  • 黄桷树根疙瘩

    “黄桷树根疙瘩”在《中药大辞典》 “黄桷树根疙瘩”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黄桷树根疙瘩   【出处】《重庆草药》   【拼音名】Huánɡ Jué Shù Gēn Gē Dɑ   【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