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枝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黄荆枝


黄荆枝

“黄荆枝”在《中药大辞典》

“黄荆枝”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黄荆枝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拼音名】Huánɡ Jīnɡ Zhī

  【别名】黄金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枝条。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消肿解毒。治感冒,咳嗽,喉痹肿痛,风湿骨痛,牙痛,烫伤。

  ①《安徽药材》:"治热疮,喉痹肿痛。"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解热发汗。"

  ③《陆川本草》:"祛风,行血,止痛,消肿。治风湿骨痛,浮肿。"

  ④《南宁市药物志》:"涤痰,镇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外用: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附方】①治关节炎:黄金条五钱,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②治牙痛:黄荆枝、荆芥、胡椒,煎水服。(《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③治火烫伤成疮:黄荆枝,煅灰调香油涂。(《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荆枝

  【出处】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拼音名】Huánɡ Jīnɡ Zhī

  【英文名】Twig of Negundo Chastetree

  【别名】黄金条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枝条。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ex negundo L.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黄荆,直立灌木,植株高1-3m。小枝四棱形,与叶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叶柄长2-5.5cm;掌状复叶,小顺5,稀为3,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少数粗锯齿,先端渐尖,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中间小叶长4-13cm,宽1-4cm,两侧小叶渐小,若为5小叶时,中间3片小叶有柄,最外侧2枚无柄或近无柄,侧脉9-20对。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式顶生,长10-27cm;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外面被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于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核果褐色,近球形,径约2mm,等于或稍短于宿萼。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地南各地。

  【性味】味辛;微苦;性平

  【归经】心;肺;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消肿止痛。主感冒发热,咳嗽;喉痹肿痛;风湿骨痛;牙痛;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烫, 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附方】①治关节炎: 黄金条五钱,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②治牙痛: 黄荆枝、荆芥、胡椒,煎水服。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③治火烫伤成疮: 黄荆枝,煅灰调香油涂。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各家论述】1.《安徽药材》:治热疮,喉痹肿痛。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解热发汗。

  3.《陆川本草》:祛风,行血,止痛,消肿。治风湿骨痛,浮肿。

  4.《南宁市药物志》:涤痰,镇咳。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发汗 发热 风湿骨痛 浮肿 感冒发热 喉痹 解表 解热 祛风解表 热疮 烫伤 消肿解毒 消肿止痛 行血 牙痛 镇咳

黄荆枝


黄荆枝的功效 黄荆枝的用途 黄荆枝可以治疗 黄荆枝的用法 黄荆枝的用量 黄荆枝主要治疗 黄荆枝能够治疗的疾病 黄荆枝的用法 黄荆枝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候风藤

      【出处】候风藤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候风藤,南康(在今江西省南部地区南康县境内)山田膛上多有之。长茎丛生,高三四尺,不作藤蔓。叶如木樨叶,面青绿,背黄白,有赭纹。春开白花,下垂如橘柚花,长瓣五出,反卷向上,中突出黄蕊一簇。"以上描述和候凤藤形态图所示特征均与现安息香科植物野茉莉相符。
  • 荷苞花根

    “荷苞花根”在《中药大辞典》 “荷苞花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荷苞花根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拼音名】Hé Bāo Huā Gēn   【别名】红苓蔃(《岭南采药录》)。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赪
  • 灰毛婆婆纳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拼音名】Huī Máo Pó Pó Nà   【英文名】Greyhairy Speedwell   【别名】青地蚕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灰毛婆婆纳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onica cana Wal
  • 红芪

    “红芪”在《中国药典》 “红芪”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红芪   【拼音名】Hónɡ Qí   【英文名】RADIX HEDYSARI   【别名】岩黄芪、黑芪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
  • 红葱

      【别名】红葱头、小红葱、怕波亮[傣语]   【来源】鸢尾科红葱Eleutherine americana Merr. ex K. Heyne (E. plicata Herb.),以全草、鳞茎入药。   【生境分布】广西、云南。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