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涎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黄颡鱼涎


黄颡鱼涎

“黄颡鱼涎”在《中药大辞典》

“黄颡鱼涎”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黄颡鱼涎

  【出处】《纲目》

  【拼音名】Huánɡ Sǎnɡ Yú Xián

  【来源】为鮠科动物黄颡鱼皮肤中分泌的粘液。

  【功能主治】《日用本草》:"治消渴。"

  【附方】治消渴饮水无度: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汤下三十丸。(《纲目》生津丸)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颡鱼涎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黄颡鱼涎,翅下取之。

  【拼音名】Huánɡ Sǎnɡ Yú Xián

  【英文名】Yellow catfish saliva

  【来源】药材基源:为鮠科动物黄颡鱼皮肤分泌的粘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刮取其皮肤分泌的粘液,鲜用。

  【原形态】黄颡鱼,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1,6-7;不分枝鳍条成为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I,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腹部为淡黄色,尾鳍分叉,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生活于江河、湖泊常见的1种底层鱼类。喜栖于有腐败物质的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食性广,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

  【性味】甘;平

  【归经】肺;肾经

  【功能主治】生津消渴。主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剂,适量。

  【附方】治消渴饮水无度: 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汤下三十丸。 (《纲目》生津丸)

  【各家论述】《日用本草》:治消渴。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生津 消渴


黄颡鱼涎的功效 黄颡鱼涎的用途 黄颡鱼涎可以治疗 黄颡鱼涎的用法 黄颡鱼涎的用量 黄颡鱼涎主要治疗 黄颡鱼涎能够治疗的疾病 黄颡鱼涎的用法 黄颡鱼涎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狐狸尾

    “狐狸尾”在《中药大辞典》 “狐狸尾”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狐狸尾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Hú Li Wěi   【别名】狸尾豆(《广州植物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兔尾草的全草。夏、秋采取。
  • 红藤蓼

      【别名】竹叶舒筋、大活血、舒筋草、鹿蝉通筋草   【来源】蓼科红藤蓼Polygonum emodi Meisn.,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四川、云南。   【性味】淡,微温。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痛   【用法用量】3~5钱。
  • 荷秋藤

    “荷秋藤”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荷秋藤”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荷秋藤   【别名】石龙藤、五中土   【来源】萝藦科荷秋藤Hoya lancilimba Merr.,以茎、叶入药。   【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   【
  • 虾蟆肝

    “虾蟆肝”在《中药大辞典》 “虾蟆肝”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虾蟆肝   【出处】《纲目》   【拼音名】Há Má Gān   【来源】为蛙科动物泽蛙的肝。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虾蟆"
  • 环维黄杨星

      【英文名】CYCLOVIROBUXINUM D   【来源】本品为黄杨科植物小叶黄杨 Buxus microphylla Sieb.et Zucc.var.sinica Rehd.et Wils.及其同属植物中提取精制所得。   【性状】本品为无色针状结晶;无臭,味苦。   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