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鲴鱼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黄鲴鱼


黄鲴鱼

“黄鲴鱼”在《中药大辞典》

“黄鲴鱼”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黄鲴鱼

  【出处】《纲目》

  【拼音名】Huánɡ Gù Yú

  【别名】黄姑、黄骨鱼(《纲目》)。

  【来源】为鲤科动物黄尾蜜鲴的肉。

  【原形态】体形长而侧扁,腹部圆,在肛门前有一不明显的腹棱,体长约20余厘米,头呈圆锥形,颇小。吻圆钝,口下位,成一横裂,下颌有较发达的软骨质的薄边缘,眼位于头侧近吻端。下咽齿3行,侧扁而长。鳞片中等大,侧线鳞63~68,背鳍Ⅲ7,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臀鳍Ⅲ9~11。体背部黑灰色,腹部及体侧下半部银白色,在鳃盖的后缘有一浅黄色的斑条,尾鳍呈显着的黄色。

  生活于江河、湖泊等宽阔的水域中,常栖于中下层,产卵期4~6月。

  【生境分布】分布长江流域。山西、河北、山东、海南及福州等地亦有。

  【性味】《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纲目》:"白煮汁饮,止胃寒泄泻。"

  【注意】《医林纂要》:"多食令人发热作渴。"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鲴鱼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黄鲴鱼,生江湖中,小鱼也。状似白鱼,而头尾不昂,扁身细鳞,白色,阔不逾寸,长不近尺。可作鲊葅,煎炙甚美。鱼肠肥曰鲴,此鱼肠腹多脂,渔人炼取黄油燃灯,甚鱼鱼鯹也。南人讹为黄姑,北人讹为黄骨鱼。

  【拼音名】Huánɡ Gù Yú

  【别名】黄骨鱼、黄姑子、黄尾刁、黄片、黄尾

  【来源】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黄尾鲴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黄尾鲴,体长侧扁,腹部圆,在肛门前有一短而不明显的腹棱,个体较银鲴厚。头尖,吻钝,口下位,横裂,下颌有较发达的角质缘。鳃耙47-51。下咽具3行,长而侧扁,侧线鳞62(10-12)/(5-6-V)68。背鳍3,7。最后一根不分支鳍条为光滑的硬刺。臀鳍3,9-11。背部黑灰色,腹部及体侧下半部银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浅黄色斑条。尾鳍分叉,呈显着的黄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江河中常见的一种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湖泊等宽阔的水域中下层,为杂食性鱼类。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甘肃、山西、河北、福建、山东,海南亦有。

  【性味】味甘;性湿

  【归经】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止泻。主胃寒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00g。

  【注意】不宜多服。

  【各家论述】《纲目》:白煮汁饮,止胃寒泄泻。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温中 泄泻 止泻

黄鲴鱼


黄鲴鱼的功效 黄鲴鱼的用途 黄鲴鱼可以治疗 黄鲴鱼的用法 黄鲴鱼的用量 黄鲴鱼主要治疗 黄鲴鱼能够治疗的疾病 黄鲴鱼的用法 黄鲴鱼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虎头蕉

      【出处】《草宝》   【拼音名】Hǔ Tóu Jiāo   【别名】金线莲、金蚕,金石松、金不换(《福建野生药用植物》),什鸡单,金线屈腰、金线蕨龙、金线虎头椒(《闽东本草》),鸟人参(《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兰科植物金线兰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 红靛

      【拼音名】Hónɡ Diàn   【别名】岩紫苏;白花紫苏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毛萼鞘蕊花的根或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eus esquirolii(Levl.)Dunn[Calamintha esquirolii Levl.]   采收和储藏:夏、
  • 鹤草芽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的地下冬芽。于地上部分枯萎后采集(9~11月)直至翌年春植株萌发前(3~4月),挖出根部,取下冬芽,去掉地下根部,但可留冬芽上的须根,洗净晒干或于55℃以下烘干。   【性味】苦、涩、平。   【功能主治】驱虫
  • 黑风藤

      【拼音名】Hēi Fēnɡ Ténɡ   【别名】通气香、黑皮跌打、石拢藤、拉公藤、多花瓜馥木、埋罕[傣]   【来源】番荔枝科瓜馥木属植物黑风藤Fissisfigma polyanthum (Hook. f. et Thoms.) Merr.,以根和藤入药。全年可采,洗
  • 薅田藨根

    “薅田藨根”在《中药大辞典》 “薅田藨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薅田藨根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拼音名】Hāo Tián Pāo Gēn   【别名】茅莓根(《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茅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