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蒾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荚蒾


荚蒾

“荚蒾”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荚蒾”在《中药大辞典》

“荚蒾”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荚蒾

  【拼音名】Jiá Mí

  【别名】酸汤杆、苦柴子

  【来源】忍冬科荚蒾属植物荚蒾Viburnum dilatatum Thunb.,以根、枝、叶入药。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

  【性味】枝、叶:酸,微寒。

  根:辛、涩,微寒。

  【功能主治】枝、叶: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疔疮发热,风热感冒;外用治过敏性皮炎。

  根:祛瘀消肿。用于淋巴结炎(丝虫病引起),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枝、叶:0.5~1两;外用适量,煎水温洗患处。根:0.5~1两,水煎或水酒各半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荚蒾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Jiá Mí

  【别名】檕迷、挈檀(陆玑《诗疏》),羿先(《唐本草》),孩儿拳头(《救荒本草》)。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荚蒾的茎、叶。春、夏采收。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达3米。茎直立,褐色,多分枝,冬芽具2外鳞,嫩枝有星状毛。单叶对生,膜质,叶片圆形至广卵形以至倒圆形,长6~8厘米,宽约5厘米,先端突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脏形,叶缘具三角状锯齿;上面有疏毛,下面有星状毛及黄色鳞片状腺点;叶咏羽状,5~8对,直走叶缘;无托叶。聚伞花序多花,径8~12厘米,有星状毛;萼管短,具5齿,宿存;花冠裂片5,有毛;雄蕊5,长于花冠,药分离,2室;花柱短,柱头尖,3裂;子房下位。浆果状核果,广卵圆形,深红色,无毛。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或丘陵地区的灌木丛中。分布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西、湖北、福建等地。

  【性味】《唐本草》:"甘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

  《唐本草》:"主三虫,下气,消谷。煮树枝汁和粥以饲小儿,杀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附方】治小儿疳积:荚蒾叶与茎一至二两,芡实五钱至一两。酌加水,煎三小时,加些白糖,吃芡实和汤。可以常服。(《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荚蒾

  【出处】出自《唐本草》。

  1.《唐本草》:荚蒾,叶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树。其子如溲疏,两两为并,四四相对,而色赤,味甘。檀、榆之类也。

  2.《本草拾遗》荚蒾,主六畜疮中蛆,煮汁作粥灌之,蛆立出。皮堪为索。生北土山林间。

  【拼音名】Jiá Mí

  【英文名】Stem of Linden Viburnum

  【别名】酸汤杆

  【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荚蒾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dilatatum Thunb.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荚蒾 落叶灌木,高达3m。树皮灰褐色;科长芽由2对鳞片包被;嫩枝被星状毛。叶对生;叶柄长10-15cm;叶宽倒卵形、倒卵形或宽卵形,长3-10cm,宽2-6cm;叶宽倒卵形、倒卵形或宽卵形,长3-10cm,宽2-6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近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三角状锯齿,上面疏被短柔毛或星状毛,下面有黄色小腺点并被星状毛,脉上毛尤密,脉腋有簇毛,侧脉5-8对,直达齿端。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笛密,生于具1对叶短枝之顶,直径4-10cm;总花梗长1-2(-3)cm,第1级辐射枝5条,花生于第3-4级辐射枝上;花萼筒形,长约1mm,萼檐5齿裂;花冠白色微黄,辐状,径4-5mm,5深裂;雄蕊5,高出花冠;花柱高出萼齿,柱头3裂。核果红色,椭圆状卵圆形,长7-8mm;核扁,卵形,有3条浅腹沟和2条浅背沟。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000m的向阳山坡、林下、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中、西南及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叶含荚蒾螺内酯(dilaspirolactone),谷甾醇(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谷甾醇-β-D-葡萄糖甙(sitosteryl-β-D-glucoside),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对-羟基苯-β-D-阿洛糖甙(p-hydroxyphenyl-β-D-alloside)[1],对羟苯基-6-O-反-咖啡酰基-β-D-葡萄糖甙(p-hydroxyphenyl-6-O-trans-caffeoyl-β-D-glucoside),对-羟苯基-6-O-反-咖啡酰基-β-D-阿洛糖甙(P-hy-droxyphenyl-6-O-trans-caffeoyl-β-D-葡萄糖甙[4-ally-2-methy-oxyphenyl-6-O-β-D-apiosyl(1→6)-β-D-glucoside],熊果酚甙(ar-butin),呋喃卡甙(furcatin),毛柳甙(salidroside)[2],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3],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左旋及右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山柰酚-3-O-刺槐二糖甙(daemp-ferol-3-O-robinobioside),山柰酚-3-O-芸香糖甙(kaempferol-3-O-rutinoside),山柰酚-3-O-(2G-鼠李糖基)芸香糖甙[daempferol-3-O(2G-rhamnosyl)rutinoside],山柰酚-3-O-龙胆二糖(daempferol-3-O-gentiobioside),芸香甙(rutin),槲皮素-3-O-(2G鼠李糖甙)芸香糖甙[quercetin-3-O-(2G-rhamnosyl)rutinoside][4],苏型和赤型1-(4-羟基-3-甲氧苯基)-2-[2-羟基-4-(3-羟丙基)苯氧基]-1。3-丙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朋肠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2.抗肿瘤作用 荚蒾叶甲醇提取物50μg/ml,在体外对人表皮样瘤鼻咽癌(KB)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36.2%。果实无效[2]。

  3.抗胆碱酯酶作用 本品甲醇提取物对人血浆胆碱酯酶在体外试验中有显着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大于80%[3]。

  【性味】味酸;性微寒

  【功能主治】疏风解毒;清热解毒;活血。主风热感冒;疔疮发热;产后伤风;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外洗。

  【各家论述】《唐本草》:主三虫,下气,消谷。煮树枝汁和粥以饲小儿,杀蛔。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跌打骨折 疔疮 发热 风热感冒 疳积 过敏性皮炎 解表 淋巴结炎 皮炎 祛瘀 祛瘀消肿 疏风 疏风解表 丝虫病 小儿疳积 消谷 下气

荚蒾


荚蒾的功效 荚蒾的用途 荚蒾可以治疗 荚蒾的用法 荚蒾的用量 荚蒾主要治疗 荚蒾能够治疗的疾病 荚蒾的用法 荚蒾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甲香

    “甲香”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甲香”在《中药大辞典》 “甲香”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甲香   【拼音名】Jiǎ Xiānɡ   【来源】为软体动物蝾螺科蝾螺Turbo cornutus Solander的掩厣。   【性
  • 铰剪藤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拼音名】Jiǎo Jiǎn Ténɡ   【英文名】Annular Holostemma   【别名】较剪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铰剪藤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olostemma ann
  • 蒟蒻

      【出处】《开宝本草》   【拼音名】Jǔ Ruò   【别名】蒻头(《开宝本草》),白蒟蒻、鬼芋(《本草图经》),鬼头(《纲目》),磨芋(《植物名实图考》),花杆莲(《南京民间药草》),黑芋头(《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花梗莲、虎掌、花伞把、蛇头草根(《江西草药》),蛇六谷
  • 菊叶三七

      【拼音名】Jú Yè Sān Qī   【别名】土三七、水三七、紫背三七、血当归、破血丹   【来源】为菊科土三七属植物土三七Gynura segetum (Lour.)Merr.,以根或全草入药。秋冬挖根,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夏秋采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 九头狮子草

    “九头狮子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九头狮子草”在《中药大辞典》 “九头狮子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头狮子草   【拼音名】Jiǔ Tóu Shī Zi Cǎo   【别名】川白牛膝、九节篱、六角英[福建]、化痰青、绿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