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珧柱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江珧柱


江珧柱

“江珧柱”在《中药大辞典》

“江珧柱”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江珧柱

  【出处】《本草从新》

  【拼音名】Jiānɡ Yáo Zhù

  【别名】马甲柱(《闽中海错疏》),角带子(《本草求原》)。

  【来源】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后闭壳肌。全年都可捕捉。捕得后,剖取肉柱,鲜食;或加工为干制品,俗称"干贝"。

  【原形态】栉江珧(《宛委录》),又名:珧(《尔雅》),玉珧(《尔雅》郭璞注)。

  贝壳2片,大型,长可达30厘米,略呈三角形或扇形。壳顶尖细,位于壳之最前端,壳后端宽大。背缘直或略弯;腹缘前半部较直,至后半部逐渐突出。后缘直,或略呈弓形。近腹缘的壳表光滑,其他部分均有放射肋,肋上有三角形小棘。幼小个体,壳质薄,透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厚。壳表颜色亦随年龄而不同,幼小个体多呈白色或淡黄色;较大者呈淡褐或褐色;老者则呈黑褐色;顶部常被磨损而露出珍珠光泽。生长纹在壳背处细而不明显,至腹面较粗,多呈褶襞状。壳内面色与壳表略同。韧带淡褐色,长与背缘相等。前闭壳肌痕小,长椭圆形,位于壳顶内面;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圆形,位于贝壳中部。外套痕略显,肉质部较壳小。足小,呈棒状。足丝淡褐色,极细软。

  【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泥沙底。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分布。

  【性味】甘咸,平。

  ①《本草从新》:"甘咸,微温。"

  ②《本草求原》:"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调中。

  ①《本草从新》:"下气调中,利五脏,疗消渴,消腹中宿食。"

  ②《本草求原》:"滋真阴,止小便。"

  ③《随息居饮食谱》:"补肾。与淡菜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江珧柱

  【出处】1.出自《本草从新》。

  2.《闽中海错疏》:江珧壳色如淡菜,上锐下平,大者长尺许,肉白而韧,柱圆而脆。沙蛤之美在舌,江珧之美在柱。四明奉化县者佳。

  【拼音名】Jiānɡ Yáo Zhù

  【英文名】Pinnapectinata

  【别名】马甲柱、角带子、江瑶柱

  【来源】药材基源: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后闭壳肌。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nna(Atrina)Pectinata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冬季至春季采捕,捕得后,除去肉,取后闭壳肌,鲜用或加工为干制品,俗称“干贝”。

  【原形态】栉江珧,贝壳略呈三角形或扇形,壳质稍薄而脆,高75-176mm,长170-335mm,壳顶细尖,位于壳的最前端,壳后端宽大。背缘直或略凹,腹缘前部较直,近壳顶处有一稍凹陷的足丝孔。往后渐突,后缘略弯或呈截形。壳无中央裂缝,表面有10余条放射肋,肋上具有略斜向后的三角形小棘。但有些个体(如较老者)放射肋不明显,棘无或不明显。生长线显着,细密,至腹缘呈褐襞状。壳类色泽,幼体呈淡黄褐色,或体内黑褐色。壳顶常被磨损而显露出贝壳内面前半部相同的珍珠样光泽。韧带淡褐色,与壳背缘几等长。近壳顶内面的前闭壳肌痕小,呈椭圆形;贝壳中部的后闭面痕大,呈马蹄形。外套痕略显,与壳缘相距甚远,在肛门背侧有一粗在外套腺,末端呈球形。足小,呈棒状。足线褐色细软,极发达。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低潮线附的至水深30-40m的泥沙质海底。以贝壳的前端插入泥沙内,仅后端1/3露出沙面。生殖期5-9月间,雌雄异体,性成熟时的生殖腺,雌性为橙红色;雄性为乳白色,体外受精。

  资源分布: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1.旗江珧,含蛋白质,酸性粘多糖(acid mucopolysaccharides),硫氢化物(sulfhydryls),二硫化物(disulfides)。

  2.细长裂江珧内脏含江瑶青毒素(pinnatoxin)。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脾;肾经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调中消食。主消渴;小便频数;宿食停滞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1.《本草从新》:下气调中,利五脏,疗消渴,消腹中宿食。

  2.《本草求原》:滋真阴,止小便。

  3.《随息居饮食谱》:补肾。与淡菜同。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药性切用》:江珧柱
  • 《本草从新》:江珧柱

相关中药

  • 鸡脚刺

    “鸡脚刺”在《中药大辞典》 “鸡脚刺”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鸡脚刺   【出处】《贵阳民间药草》   【拼音名】Jī Jiǎo Cì   【别名】刺黄芩、刺小檗、三颗针、压妹刺(《贵州民间方药集》),刺黄连(《贵阳民间药草》)
  • 尖子木

      【拼音名】Jiān Zi Mù   【别名】小煨罐、暴牙郎、秤杆菜   【来源】野牡丹科尖子木Oxyspora paniculata (Don) DC.,以全株入药。   【生境分布】广西、四川、云南、贵州。   【性味】甘、微涩,平。   【功能主治】
  • 鸡肝

    “鸡肝”在《中药大辞典》 “鸡肝”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鸡肝   【出处】《别录》   【拼音名】Jī Gān   【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肝。   【化学成份】食部每100克含水分75克,蛋白质18.2克,脂肪3.4克,碳水化物
  • 假黄麻

      【出处】《广西药植名录》   【拼音名】Jiǎ Huánɡ Má   【别名】假麻区(《生草药性备要》),甜麻(《广州植物志》)。   【来源】为椴树科植物假黄麻的全草。夏、秋间采收,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可达1米。分枝,枝延长
  • 鸡谷草

    “鸡谷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鸡谷草”在《中药大辞典》 “鸡谷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谷草   【拼音名】Jī Gǔ Cǎo   【别名】粘身草、粘人草、鸡谷根   【来源】禾本科金须茅属植物竹节草Chryso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