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丁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苦地丁


苦地丁

“苦地丁”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苦地丁”在《中药大辞典》

“苦地丁”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地丁

  【拼音名】Kǔ Dì Dīnɡ

  【别名】地丁草、苦丁、小鸡菜

  【来源】罂粟科紫堇属植物苦地丁Corydalis bungeana Turcz.的全草。夏秋采集全草,除去泥沙,晒干备用。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肾炎,黄疸,肠炎,疔疮肿毒,淋巴结结核,眼结膜炎,角膜溃疡

  【用法用量】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苦地丁

  【出处】《中药志》

  【拼音名】Kǔ Dì Dīnɡ

  【别名】地丁(《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地丁草(《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夏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切段。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茎由基部分枝,无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长3.5~10厘米,具长柄;叶片轮廓卵形,长1.5~3.5厘米,3~4回羽状全裂,1回裂片2~3对,轮廓斜宽卵形,具细柄或几无柄,小裂片狭卵形至披针状条形,宽0.5~1.2毫米。总状花序长1~6.5厘米;苞片叶状;萼片小,2片,近三角形;花冠紫色,花瓣4,2列,外列2瓣大,唇形,前面1瓣平展,后面1瓣基部成距,内列2瓣小,具爪,先端愈合;雄蕊6;子房上位,花柱线形。蒴果狭椭圆形,长约1.6厘米。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分布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

  【性状】为干燥皱缩全草,长5~10厘米,叶具长柄;叶片3回羽状深裂,裂片狭细。叶腋有淡紫色小花,或长椭圆形扁平的荚果,表面灰绿色,内含数粒扁圆形、黑色的种子。味苦。

  【化学成份】含有10多种生物碱。从其中得到苦地丁甲素、乙素、丙素和丁素(暂名)4种不同的生物碱。另含香豆精类内酯、甾体皂甙、酚性物质、中性树脂和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其水提取物(1:80)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延缓孤儿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用全草制成苦地丁注射剂,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有体外抗菌作用,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试管法);对葡萄球菌(金黄色和白色)、八叠球菌也有作用(琼脂平板打洞法)。亦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1:10苦地丁注射液对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爱柯18、柯萨奇B1、腺病毒Ⅲ型均未见抑制;对4个凝血单位的流感亚甲京科68-1株(1:160)无抑制,而对副流感仙台株有抑制。毒性很小,小鼠用相当于人用量的120倍左右(8毫升/公斤)腹腔注射,未见死亡;用10毫升/公斤则有3/10死亡。苦地丁注射液对麻醉猫与犬静脉注射,可见暂时性血压下降,半分钟内恢复;用离体蛙心灌注,有抑制心脏的作用。

  【性味】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寒。"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性寒,味苦,小毒。"

  【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心、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温病高热烦躁,流感,传染性肝炎,肾炎,瘰疬,腮腺炎,疔疮及其它化脓性感染。

  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

  ②《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附方】①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地丁一两,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②治痢疾:地丁草配火线草、地榆,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③治指头感染初起,淋巴管炎(红丝疔)红肿热痛:地丁、野菊花各一两。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④治疔肿:鲜地丁、葱白、生蜂蜜捣敷。(《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湿热疮疡:地丁一两,金银花一两,蒲公英一两,大青叶三钱。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感染性疾病:用青绿色或黄绿色具有角果之苦地丁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小儿酌减,每日2次,或根据病情增减。治疗流感、上感、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扁桃体炎、急性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等共297例,治愈184例(62.3%),有效70例(23.3%),无效43例(14.4%)。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地丁

  【出处】出自《中药志》。

  【拼音名】Kǔ Dì Dīnɡ

  【英文名】Bunge Corydalis Herb, Herb of Bunge Corydalis

  【别名】地丁、地丁草、紫花地丁、扁豆秧、小鸡菜。

  【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bungeana Turcz.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切段。

  【原形态】地丁紫堇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基本无毛。根细直,长3-10cm,少分枝,淡黄棕色。茎3-4条,丛生。茎叶互生;叶柄长0.4-4cm;叶片长1.5-3.5cm,灰绿色,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裂片倒卵形,上部常2浅裂成3齿。总状花序顶生,长1-6.5cm,果期可达12cm;苞片叶状,羽状深裂;花梗长1-3mm;萼片2枚,小,早落;花淡紫色,长10-12mm;花瓣4,外轮2瓣先端兜状,中下部狭细成距,距长4.5-6.5mm,内轮2瓣形小;雄蕊6,每3枚花丝合生,形成2束;子房狭椭圆形,外被柔毛。蒴果狭扁椭圆形,长1.2-2cm,花柱宿存,内含种子7-12枚。种子扁球形,直径1.5-2mm,黑色,表面光滑,具白色膜质种阜。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旷野、宅旁草丛中或丘陵、山坡疏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皱缩成团,伸展后长5-30cm。主根扁圆柱形,长3-5cm,直径1-1.5(-3)mm;表面棕黄色或黄白色,较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常呈二股扭曲状,有支根和须根;质较硬,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中心棕色。根茎较短,长2-5mm,有节,可见叶痕;质硬,断面黄白色,中心有白色髓或中空。茎丛生,纤细,有5个棱脊及纵纹,灰绿色或黄绿色,长5-20cm,直径l-2.5mm,节间较长;质柔软,易压扁,断面中空,略呈纤维性。叶多皱缩破碎,暗绿色或灰绿色,有长柄;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纤细;柔软。花淡紫色,少见或已皱缩破碎。蒴果灰绿色或黄绿色,扁长椭圆形;果皮质脆,常破碎或裂成2片,留有两条棕黄色的种框。种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泽。气青草样,味苦而持久。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略呈五角形。表皮细胞1列,外被较厚的角质层;气孔有的略下陷。皮层薄壁细胞形状不规则,棱脊处有厚角细胞7-10列,中柱鞘纤维环有l-2列纤维,棱脊处为4-5列;纤维胞腔较大,壁非木化。外韧型维管束位于棱脊处。韧皮部狭窄。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壁均非木化。髓部中央有大空腔。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平直;气孔少数,不定式。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波状弯曲;气孔较多,副卫细胞3-6个。

  【化学成份】全草含多种生物碱:消旋的和右旋的紫董醇灵碱(corynoline),乙酰紫堇醇灵碱(acetylcorynoline),四氢黄连碱(tetrahydrocoptisine),原阿片碱(protopine),右旋异紫堇醇灵碱(isocorynoline),四氢刻叶紫堇明碱(tetrahydrocorysa-mine),二氢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乙酰异紫堇醇灵碱(acetylisocorynoline),11-表紫堇醇灵碱 (11-epicorynoline),紫堇文碱(corycavine),比枯枯灵碱(bicuculline),12-羟基紫堇醇灵碱(12-hydroxycorynoline),斯氏紫堇碱(scoulerine),碎叶紫堇碱(cheilanthifoline),大枣碱(yuziphine),去甲大枣碱(noryu-ziphine),异波尔定碱(isoboldine),右旋地丁紫堇碱(bungeanine),右旋13-表紫堇醇灵碱(13-epicorynoline)。

  【药理作用】1.抗菌:苦地丁注射液在体外对甲型链球菌、肺病炎双球菌、卡地双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副流感仙台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2.对中枢社经系统的作用:苦地丁总生物碱25.50mg/kg皮下注射,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12.5.25.50mg/kg皮下注射,对阈下催眠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有协同催眠作用;25.35mg/kg皮下注射,本身也有催眠作用;15.30mg/kg皮下注射可对抗脱氧麻黄碱对小鼠活动的增加;75mg/kg腹腔注射可减少戊四唑惊厥鼠数,但25.50mg/kg腹腔注射具有易化士的宁的惊厥作用。

  【毒性】毒性很小,小鼠用相当于人用量的120倍左右(8ml/kg)腹腔注射,未见死亡;用10ml/kg则有3/10死亡。苦地丁注射液对麻醉猫与犬静脉注射,可见暂时性血压下降,半分钟内恢复;用离体蛙心灌注,有抑制心脏的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10min,滤过。滤液稍浓缩后,取1ml,加浓盐酸4-5滴及镁粉(或锌粉)少许,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溶液呈粉红色。(检查黄酮类)(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约1g,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残渣加2%盐酸约5ml溶解,用氨水碱化,氯访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为样品液。以普罗托品、紫堇灵为对照品。点样于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醚-乙醇-氨水(18:2:1:0.05)展开10cm。取出,晾干,喷以改良碘化秘钾试剂,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应位置显相同橘红色斑点。(检查生物碱类)

  【性味】苦;寒

  【归经】心;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肿。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肾炎;腮腺炎;结膜炎;急性阑尾炎;疔疮痈肿;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

  2.《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3.《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扁桃体炎 疮痈 疮肿 传染性肝炎 疔疮 疔疮痈肿 疔疮肿毒 疔肿 烦躁 高热 活血消肿 结膜炎 急性阑尾炎 急性肾炎 溃疡 阑尾炎 淋巴结结核 流感 流行性感冒 瘰疬 气管 气管炎 腮腺炎 上呼吸道感染 肾炎 消炎 消炎解毒 消痈 消痈肿 眼结膜炎 痈疽 支气管炎 治痈疽


苦地丁的功效 苦地丁的用途 苦地丁可以治疗 苦地丁的用法 苦地丁的用量 苦地丁主要治疗 苦地丁能够治疗的疾病 苦地丁的用法 苦地丁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昆明鸡血藤根

      【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Kūn Mínɡ Jī Xuè Ténɡ Gēn   【来源】为豆科植物昆明鸡血藤的根。   【化学成份】根和种子均含鱼藤酮及拟鱼藤酮,种子含量较高,约1.22%。   【毒性】有小毒。  
  • 栲栗叶

      【拼音名】Kǎo Lì Yè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栲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tanopsis chinensis Hance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乔木,高达20m,胸径60cm。树皮暗灰色,老时纵裂。
  • 苦楝寄生

      【出处】《本草求原》   【拼音名】Kǔ Liàn Jì Shēnɡ   【别名】相思树寄生、酸柚寄生、黄皮寄生、槐花寄生、枇杷寄生、桑寄生、梨寄生(《广西药植名录》),松树桑寄生(《海南植物志》)。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华桑寄生的枝叶。   
  • 叩头虫

    “叩头虫”在《中药大辞典》 “叩头虫”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叩头虫   【出处】《纲目》   【拼音名】Kòu Tóu Chónɡ   【别名】跳百丈(《纲目拾遗》),跳搏虫、膈膊虫(《中国医学大辞典》),
  • 宽尾石韦

      【拼音名】Kuān Wěi Shí Wéi   【别名】毛石韦、小石韦、舌鹅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越南石韦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rrosia tonkinensis(Gies.)Ching[Niphobolus tonkinensis 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