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荴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栗荴


栗荴

“栗荴”在《中药大辞典》

“栗荴”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栗荴

  【出处】《纲目》

  【拼音名】Lì Fū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内果皮。

  【性味】《纲目》:"甘,平,涩,无毒。"

  【功能主治】治瘰疬,骨鲠

  【附方】①治栗子颈:栗蓬内膈断薄衣(栗荴),捣敷之。(姚可成《食物本草》)

  ②治骨鲠在咽:栗子内薄皮(栗荴)烧存性,研末,吹入咽中。(《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栗荴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Lì Fū

  【别名】栗子内薄皮、栗蓬内膈断薄衣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的内果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tanea mollissima Bl.

  采收和储藏:剥取栗仁时收集,阴干。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叶丙长0.5-2cm,被细绒毛或近无毛;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5.5-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相等,叶缘有锯齿,齿端具芒状尖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9-20cm,被绒毛,淡黄褐色,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无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2-3(-5)朵生于总苞内,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壳斗边刺直径4-6.5cm,密被紧贴星状柔毛,刺密生,每壳斗有2-3坚果,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直径1.5-3cm,深褐色,顶端被绒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缓坡及河滩等地带。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产量最大。

  【性状】性状鉴别 内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块片,厚约1-1.5mm。外表面棕色,粗糙,内表面常与膜质的种皮粘连,淡棕色,平滑。质脆,易碎。气微,味微涩。

  【性味】甘;涩;性平

  【功能主治】散结下气;养颜。主骨鲠;瘰疬;反胃;面有皱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外用:适量,研末吹咽喉;或外敷。

  【附方】①治栗子颈:栗蓬内膈断薄衣(栗荴),捣敷之。(姚可成《食物本草》)②治骨鲠在咽:粟子内薄皮(栗荴)烧存性,研未,吹入咽中。(《纲目》)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反胃 散结 下气

栗荴


栗荴的功效 栗荴的用途 栗荴可以治疗 栗荴的用法 栗荴的用量 栗荴主要治疗 栗荴能够治疗的疾病 栗荴的用法 栗荴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鹿藿根

    “鹿藿根”在《中药大辞典》 “鹿藿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鹿藿根   【出处】《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Lù Huò Gēn   【来源】为豆科植物鹿藿的根。   【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妇女痛经,瘰疬,
  • 理石

    “理石”在《中药大辞典》 “理石”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理石   【出处】《本经》   【拼音名】Lǐ Shí   【别名】立制石(《本经》),肌石(《别录》)。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中的纤维石膏
  • 龙须莞

      【别名】龙须草、类头状花序藨草   【来源】莎草科龙须莞Scirpus subcapitatus Thw.,以全草、根入药。   【生境分布】华东、华中、华南、西南。   【性味】淡,寒。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清热安神。主治尿路感染,糖尿病,失眠,目赤肿痛
  • 鹿心草

      【拼音名】Lù Xīn Cǎo   【别名】鹿仙草、见根生、坡本、地杨梅、地吕、万星菌、藤林、猪油药、蒿枝花、土里开花、红菌、牛奶菌   【来源】药材基源:为蛇菰科植物粗穗蛇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lanophora dioica R.Br.ex Royle[B.
  • 龙船花根

    “龙船花根”在《中药大辞典》 “龙船花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龙船花根   【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拼音名】Lónɡ Chuán Huā Gēn   【别名】红缨花树根(《广东中医》4(9):378,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