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见血飞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柳叶见血飞


柳叶见血飞

“柳叶见血飞”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柳叶见血飞”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柳叶见血飞

  【别名】见血飞、见血愁、大舒筋活血、辣药

  【来源】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五叶铁线莲Clematis quinquefoliolata Hutch.,以根入药。四季可采,洗净晒干。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中理气,散瘀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扭挫伤,胃痛,痛经,偏头痛,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鱼骨鲠喉

  【用法用量】3~5钱。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柳叶见血飞

  【拼音名】Liǔ Yè Jiàn Xuè Fēi

  【别名】见血飞、血见愁、大伸筋、辣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五叶铁线莲的全株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matis quinquefoliolata Hutch.

  采收和储藏:秋、科季采集,洗净,切碎,晒干。

  【原形态】王叶铁线莲,本质藤本。茎和枝有条纹,小枝有短柔毛,后脱落变无毛。叶对生,一回羽状复叶,有长柄;小叶5,叶片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卵形或卵形,长4-9cm,宽1-3.5cm,先端突尖或渐尖,基部圆或为楔形,全缘,两面无毛,或下面稍有柔毛。聚伞花序或总状、圆锥状聚伞花序,腑生或顶生,有花3-10余朵;花序梗和花梗疏生短柔毛;花两性;萼片4,开展,近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2cm,白色,外面被短柔志,边缘密被绒毛,内面无毛;花瓣无;雄蕊多数,花丝比花药长4-5倍;心皮多数,被短柔毛,花柱被绢状毛。瘦果卵形或椭圆形,扁,长约5mm,有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状,长达6cm。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地山坡、路旁灌林丛中水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湖北醅、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性状】性状鉴别,根细长圆柱开,直径约1mm,数条簇生在不规则根茎上。茎藤缠绕或成段,表面绿褐色或顶枯绿色,具纵棱。叶对生,羽状复叶,具长柄;小叶5片,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枯绿色;小叶柄常扭曲;抽地薄脆,易破碎。有时可见花序。气微,味微辛苦。

  【性味】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温痹痛;肢体麻木,虚寒胃痛;腹痛吐泻;妇女痛经;闭经;跌打损伤;偏头痛;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泡酒。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闭经 风湿关节疼痛 妇女痛经 腹痛吐泻 关节疼痛 活血止痛 理气 麻木 面神经麻痹 扭挫伤 偏头痛 散瘀止痛 神经痛 痛经 吐泻 温中 温中理气 肢体麻木


柳叶见血飞的功效 柳叶见血飞的用途 柳叶见血飞可以治疗 柳叶见血飞的用法 柳叶见血飞的用量 柳叶见血飞主要治疗 柳叶见血飞能够治疗的疾病 柳叶见血飞的用法 柳叶见血飞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莲座叶通泉草

    “莲座叶通泉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莲座叶通泉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莲座叶通泉草   【别名】小仙桃草   【来源】玄参科莲座叶通泉草Mazus lecomtei Bonati,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四川、云南。
  • 卵叶鳞始蕨

      【出处】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   【拼音名】Luǎn Yè Lín Shǐ Jué   【英文名】Ovate-leaf Lindsaea   【别名】金花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鳞始蕨科植物卵叶鳞始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saea inte
  • 落新妇

    “落新妇”在《中药大辞典》 “落新妇”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落新妇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Luò Xīn Fù   【别名】小升麻(《本草拾遗》),术活(《四川中药志》),马尾参、山
  • 骆驼蹄草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Luò Tuo Tí Cǎo   【英文名】Camel Grass   【来源】药材基源:为蒺藜科植物骆驼蹄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ygophyllum oxianum A.Boriss.   采收和储藏:夏、
  • 栗壳牛肝菌

      【别名】点柄粘盖牛肝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牛肝菌科栗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 (L. ex Fr.) Kuntze.,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夏秋两季生于松林内地上,形成菌根。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贵州、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