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绊草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马绊草


马绊草

“马绊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马绊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绊草

  【别名】獐毛、小獐毛

  【来源】禾本科马绊草Aeluropus littoralis (Gouan) Parl. var. sinensis Debeaux.,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

  【性味】甘、淡,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主治急慢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肝硬变腹水等

  【附方】急性黄疸型肝炎:全草5两,加水2500毫升,煎成12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一日4次,连服10天为一疗程。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马绊草

  【出处】始载于《指示植物》。

  【拼音名】Mǎ Bàn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Chinese Aeluropus

  【别名】獐毛、小叶芦、虾须草、马牙头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马绊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eluropus sinensis(Debeaux)Tzvel.[Aeluropus littoraris (Gouan)Parb.var.sinensis Debeaux]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切段,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植物体较矮小而坚韧,通常“外有长匍匐枝。秆为鳞片:约状叶鞘包裹,高15-三圆35cm,径1.5-2mm,具多节。叶鞘长于节间, 鞘口常有柔毛;叶舌截平,长约0.5cm叶片无毛,通常扁平,长3-6cm,宽3-6mm。圆锥花序,常紧缩成穗状和头状,长2.5-6cm,宽5-12cm;小穗卵状技针形,有4-10朵小花,长4-6cm,宽3-4cm,成2行,排列于穗轴的一侧,小花覆瓦状排列,小穗轴脱节于颖上和各小花之;颖近革质, 略有子膜质边缘,第1颖有1-3脉,第2颖有5-7脉;外停下部革质,上部草质,卵形,有9-10脉,内释与外种相等,先端截平,背部无毛,基盘略有微毛;雄蕊3,由小穗先端伸出。颖果卵圆形或长圆形,与内外粹分离。花、果期5-8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岸边至海拔3200m的内陆盐碱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至华东沿海盐渍土地带,是盐渍土的指示植物。

  【性味】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退黄。主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胆囊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淡,性平。有清热利尿的功能。用于黄疸型肝炎,胆翼炎及肝硬化腹水等症。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胆囊炎 腹水 肝硬化 黄疸型肝炎 清热利尿 退黄


马绊草的功效 马绊草的用途 马绊草可以治疗 马绊草的用法 马绊草的用量 马绊草主要治疗 马绊草能够治疗的疾病 马绊草的用法 马绊草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毛叶石楠根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Máo Yè Shí Nán Gēn   【别名】邓向观根(《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毛叶石楠的根。全年可采。   【原形态】毛叶石楠,又名:糯米珠。   落叶灌木或小
  • 毛黄连

    “毛黄连”在《中药大辞典》 “毛黄连”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毛黄连   【出处】《陕西中草药》   【拼音名】Máo Huánɡ Lián   【别名】毛连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蜀侧金盏花的全草。
  • 鮸鱼

      【拼音名】Miǎn Yú   【别名】敏鱼、鳘   【来源】鲈形目石首鱼科鮸鱼Miichthys mi-iuy (Basil.),以鱼鳔入药。   【生境分布】山东。   【性味】甘、咸,平。   【功能主治】养血止血,补肾固精   【用法用量】配
  • 毛脉柳叶菜

    “毛脉柳叶菜”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毛脉柳叶菜”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脉柳叶菜   【别名】兴安柳叶菜   【来源】柳叶菜科柳叶菜属植物毛脉柳叶菜Epilobium amurense Hausskn.,以全草入药。秋季采,晒干,生用。
  • 蒙莸

      【别名】蒙古莸、蓝花菜、白沙蒿、山狼毒   【来源】马鞭草科蒙莸Caryopteris mongholica Bunge,以全株入药。   【生境分布】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山西。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消食理气,祛风湿,活血止痛。主治消化不良,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