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叶天胡荽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毛叶天胡荽


毛叶天胡荽

  【拼音名】Máo Yè Tiān Hú Suī

  【别名】钻地风、水雷公根、冰大海、透骨草、大样雷公根、山灯盏、鱼藤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肾叶天胡荽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drocotyle wilfordi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45cm。茎直立或匍匐,有分枝,节上生根。单叶互生;叶柄长3-20cm;托叶膜质,圆形;叶片膜质至草质,圆肾形,长1.5-3.5cm,宽2-7cm,边缘5-7裂,基部深心形或在弯缺处稍张形,两面光滑或在背面脉上被极疏的短刺毛。单伞形花序生于枝顶或腋生,有多数,花密集成头状;小决苞片膜质,有紫色斑点;花瓣卵形,白色至淡黄色。双悬果近圆形,长.2-1.8cm,宽1.5-2.1mm,基部心形,两侧扁压,中棱明显隆起,成熟时紫褐色或黄褐色,有紫色玟点。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1400的阴湿山谷、田野和沟边、溺爱旁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多缠绕成团,茎纤细长而弯曲,无毛。单叶互生,叶多皱缩,完整叶呈圆肾形,直径1.5-6cm,有5-7裂片,基部深心形,稍张开或相接近,两面无毛或少有毛,叶柄长2.5-19.5cm,有短硬毛。气微,味淡苦。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主红白痢疾;黄疸;小便淋痛;疮肿;鼻炎;耳痛;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鼻炎 红白痢疾 口疮 淋痛 小便淋痛


毛叶天胡荽的功效 毛叶天胡荽的用途 毛叶天胡荽可以治疗 毛叶天胡荽的用法 毛叶天胡荽的用量 毛叶天胡荽主要治疗 毛叶天胡荽能够治疗的疾病 毛叶天胡荽的用法 毛叶天胡荽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麻羊藤

      【别名】复叶葡萄、黑葡萄、野葡萄   【来源】葡萄科麻羊藤Vitis piasezkii Maxim.,以幼茎流出液汁入药。   【生境分布】陕西、山西、河南、四川。   【性味】微苦、涩,平。   【功能主治】消食清热,凉血。主治胃肠实热,头痛发热,骨蒸劳热,急性结膜
  • 猕猴骨

      【出处】《证类本草》   【拼音名】Mí Hóu Gǔ   【别名】猴骨(《贵州民间方药集》),申骨(《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猴科动物猕猴的骨胳。全年均可捕捉。杀死后,剥去皮毛(四肢不去皮毛),除去内脏,剔除骨上筋肉,将骨胳挂通风处晾干。
  • 梅花冰片

      【出处】梅花冰片初以龙脑香之名,载于唐《新修本草》,与龙脑膏香并作一条,称"龙脑香及膏香",云:"出婆律国""树形似杉木""形似白松脂。"并提出"明净者善"的质量标准。《本草图经》亦云:"入药惟贵生者,状若梅花瓣,甚佳也。"《纲目》记述其产地和采取方法为:"龙脑香,南番诸国皆有之。""土人解作
  • 米百合

      【拼音名】Mǐ Bǎi Hé   【别名】土贝母、土知母、米合贝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米贝母的鳞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itillaria davidii Fran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米贝母 草本,高约
  • 梅花刺根

    “梅花刺根”在《中药大辞典》 “梅花刺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梅花刺根   【出处】《贵阳民间草药》   【拼音名】Méi Huā Cì Gēn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扁核木的根。全年可采。   【原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