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舌豆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雀舌豆


雀舌豆

“雀舌豆”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雀舌豆”在《中药大辞典》

“雀舌豆”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雀舌豆

  【拼音名】Què Shé Dòu

  【来源】豆科雀舌豆Dumasia forrestii Diels,以荚果入药。

  【生境分布】云南。

  【性味】苦、涩,平。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止痛。主治坐骨神经痛,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雀舌豆

  【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Què Shé Dòu

  【来源】为豆科植物雀舌豆的荚果。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茎纤细,有短粗毛。叶互生,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有短粗毛;小叶椭圆状卵形,长约2~3.5厘米,宽1.3~2.5厘米,先端钝或近圆形,微凹,有小突尖,基部阔楔形、钝圆或截平,上面近无毛,下面疏生短粗毛;中间小叶柄长约1厘米,两侧小叶柄极短,疏生短粗毛;叶柄细,长2.5~4厘米。花3~6朵成总状花序,腋生;萼筒状,花冠黄色。荚果镰状线形,荚节明显。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潮湿地带。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性平,味苦涩。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止痛。治坐骨神经痛,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雀舌豆

  【出处】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Què Shé Dòu

  【英文名】fruit of Forrest Dumasia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雀舌豆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umasia forestii Diels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雀舌豆 多年生缠绕草本。茎纤细,有短粗毛。叶柄细长,长2.5-4cm,中间小叶柄长约1cm,两侧小叶柄极短,疏生短粗毛;三出复叶,椭圆状卵形,长2-3.5cm,宽1.3-2.5cm,先端钝或近圆形,微凹,有小突尖,基部宽楔形、圆形或截平,上面近无毛,下面疏生短粗毛。总状花序腋生,有3-6朵花;总花梗短,有短粗毛;花萼筒状,萼筒一侧略膨胀,先端斜,萼齿极不明显;花冠黄白色;雄蕊10,二体。荚果线状镰形,种子间缢缩。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沟潮湿地带。

  资源分布: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苦涩;平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止痛。主坐骨神经痛,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

治疗疾病: 筋骨疼痛 神经痛 舒筋活络 坐骨神经痛


雀舌豆的功效 雀舌豆的用途 雀舌豆可以治疗 雀舌豆的用法 雀舌豆的用量 雀舌豆主要治疗 雀舌豆能够治疗的疾病 雀舌豆的用法 雀舌豆的详细介绍

相关中药

  • 茜草茎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Qiàn Cǎo Jīnɡ   【别名】茜草藤(《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茎叶。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产四川、江苏、上海郊区及浙江等地。   【性状】干燥茎呈枯绿色,茎的棱上
  • 墙草

      【拼音名】Qiánɡ Cǎo   【别名】石薯、石茹菰、白石薯、软骨石薯、白猪子果、袜子菜   【来源】荨麻科墙草Parietaria micrantha Ledeb.,以块根、叶入药。   【生境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福建、台湾及西南地区。   【性味】淡
  • 全蝎

    “全蝎”在《中国药典》 “全蝎”在《中药大辞典》 “全蝎”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全蝎   【拼音名】Quán Xiē   【英文名】SCORPIO   【来源】本品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 球穗花千斤拔

      【别名】咳嗽草、百咳草   【来源】豆科球穗花千斤拔Moghania strobilifera (L.) J. St.-Hilaire ex Jacks.,以根、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苦、甘,凉。   【功能主治】止咳祛痰,清
  • 芡实茎

    “芡实茎”在《中药大辞典》 “芡实茎”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芡实茎   【出处】《纲目》   【拼音名】Qiàn Shí Jīnɡ   【别名】花耿(《本草图经》),鸡头菜(《纲目》)。   【来源】为睡莲科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