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鱼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石首鱼


石首鱼

“石首鱼”在《中药大辞典》

“石首鱼”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石首鱼

  【出处】《食性本草》

  【拼音名】Shí Shǒu Yú

  【别名】黄花鱼(《临海异物志》),石头鱼(《岭表录异》),江鱼(《浙志》),黄鱼(《本草述》),海鱼、黄瓜鱼(《医林篆要》)。

  【来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的肉。

  【原形态】①大黄鱼,又名:大黄花鱼。

  体近长方形而侧扁,背缘及腹缘的前方隆凸而后方为低。体长约30余厘米。头大而侧扁,吻圆钝。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而稍隆凸。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圆而小,后鼻孔长形,较大,接近于眼。口前位,宽阔而斜。上、下颌相等,唇薄;上颌骨能伸缩。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较长。鳞片栉状,侧浅鳞57;侧线下鳞较侧线上鳞为大。背鳍及臀鳍的鳍条部2/3以上均蒙小圆鳞。侧线前部较弯曲,后部较直。背鳍Ⅷ~Ⅹ31,起点在胸鳍起点的上方。臀鳍Ⅱ9,起点约与背鳍鳍条的中部相对,胸鳍15,起点在鳃盖后。腹鳍小于胸鳍。尾鳍楔形。体背侧灰黄色,下侧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胸鳍、腹鳍及臀鳍为黄色。

  多活动于海水中下层,有洄游习性。分布我国东海、南海;浙江舟山群岛最多,黄海很少见。

  ②小黄鱼,又名:小黄花鱼,花鱼,古鱼,大眼。

  形状和大黄鱼相近而小。体长约20厘米。侧线鳞60~63。背鳍Ⅸ34~36,起点与胸鳍的起点相对。臀鳍Ⅱ9,起点稍后于背鳍鳍条的中部。胸鳍19,长而尖,末端超过腹鳍的末端。腹鳍稍短于胸鳍。尾鳍楔形。体背侧灰褐色,两侧及腹侧为黄色,背鳍边缘灰褐色。

  有洄游习性。分布我国黄海、渤海。

  以上两种动物的干制品(石首鱼鲞),头骨中的耳石(鱼脑石)、鳔(鱼鳔)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份】每100克大、小黄鱼分别含:水分81,79克;蛋白质17.6,16.7克;脂肪0.8,3.5克;灰分0.9,0.9克;钙33,43毫克;磷135,127毫克;铁0.9,1。2毫克;硫胺素O.01,O.01毫克;核黄素0.10,0.14毫克;尼克酸0.8,O.9毫克。每1公斤鲜石首鱼含碘120微克。

  【性味】甘,平。

  ①崔禹锡《食经》:"味甘,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平。"

  【归经】《本草撮要》:"入足阳明、少阴经。"

  【功能主治】①崔禹锡《食经》:"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②《开宝本草》:"和莼菜作羹,开胃益气。"

  ③《随息居饮食谱》:"填精。"

  【注意】①《本草汇言》:"动风发气,起痰助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疮助热。"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石首鱼

  【出处】出自《食性本草》。

  【拼音名】Shí Shǒu Yú

  【英文名】yellow croaker, small yellow croaker

  【别名】黄花鱼、石头鱼、鱢、江鱼、黄鱼、海鱼、黄瓜鱼

  【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和小黄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 2.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采收和储藏:在鱼汛期捕捞,捕后,除去肉脏,洗净,鲜用或冷藏。

  【原形态】1.大黄鱼,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cm,大者长达75cm。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吻钝尖,有4个吻孔。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圆凸。口前位,宽阔而斜,下颌稍突出牙细尖,上凳牙多行,外行牙稍扩大;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颏部具4个不明显小孔。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耙(8-9)+(16-18),细张。头部和体的前部被圆鳞;后部被栉鳞。侧线鳞56-58(8-9/8)。背鳍鳍条部及臀鳍鳍膜上被小圆鳞。体侧下部各鳞片均有一金黄色皮腺体。背鳍Ⅷ-Ⅸ,Ⅰ-31-34,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臀鳍Ⅱ-8,第2鳍棘较长。胸鳍15-17。尾鳍楔形。鳔大,前端圆形,两侧具侧枝31-33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等长,且互相平行。耳石梨形。体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唇橘红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2.小黄色,体侧扁,一般体长23-26cm,大者可长达50cm。外形与大黄鱼近似。主要差别如:鳃耙10+(8-20)。侧线鳞50-62(5-6/8),背鳍Ⅸ-Ⅹ,Ⅰ-31-36。臀鳍II-9-10。鳔大,前部圆,两侧具侧枝26-32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不等长;后小支短,前小枝细长。耳石梨形,较小。体黄褐色,唇橘色,各鳍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为暖温性回游鱼类。栖息于60m以内近海的中下层。喜集群,食性广,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节肢类等动物。能发声,生殖期更盛。一生能多次产卵,产卵场均在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近岸浅清洁工我。产卵期分春秋二季。怀卵量一般为20万-50万粒,卵浮性,球形,很1.19-1.55mm,有无色油球1个。秋冬随水温下降。鱼群向南回游越冬。

  2.为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底。食性广。能发声,在生殖期常发出“咯咯”、“沙沙”声。生殖期在北方海区于4-5月间产卵,怀卵量平均为7万-15万粒,卵浮性,球形,直径1-1.45mm,有油球1个。秋末冬初,鱼群南下作适温回游。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2.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

  【化学成份】食用部分含蛋白质,脂肪,灰分,钙,磷,铁,硫胺素(thiamine),核黄素(riboflavin),烟酸(nicotinic acid),碘等。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脾;胃;肝;肾经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补肾;明目;止痢。主病后、产后体虚;乳汁不足;肾虚腰痛;水肿;视物昏花;头痛;胃痛;泻痢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炖食,100-250g。

  【注意】患风疾、痰疾及疮疡者慎服。

  【各家论述】1.崔禹锡《食经》: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2.《开宝本草》:和莼菜作羹,开胃益气。

  3.《随息居饮食谱》:填精。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本草纲目》:石首鱼
  • 《饮膳正要》:石首鱼
  • 《本草备要》:石首鱼
  • 《饮食须知》:石首鱼
  • 《医学入门》:石首鱼
  • 《证类本草》:石首鱼
  • 《本草分经》:石首鱼
  • 《本草撮要》:石首鱼
  • 《外科全生集》:石首鱼
  • 《药性切用》:石首鱼
  • 《本经逢原》:石首鱼
  • 《本草从新》:石首鱼

相关中药

  • 山葛薯

    “山葛薯”在《中药大辞典》 “山葛薯”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山葛薯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拼音名】Shān Gě Shǔ   【别名】山萝卜(《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韩氏蝶豆的块根。4月采。
  • 石油菜

    “石油菜”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石油菜”在《中药大辞典》 “石油菜”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油菜   【拼音名】Shí Yóu Cài   【别名】石苋菜、肥奴奴草   【来源】荨麻科冷水花
  • 山驴骨

    “山驴骨”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山驴骨”在《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驴骨   【拼音名】Shān Lǘ Gǔ   【别名】山驴子骨、鬣羚、苏门羚   【来源】偶蹄目牛科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milne
  • 山芹根

      【拼音名】Shān Qín Gēn   【英文名】Ostericum sieboldii(Miq.) Nakai.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山芹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tericum sieboldii (Miq.)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去其茎叶
  • 山麻雀

      【出处】《杭州药植志》   【拼音名】Shān Má Què   【来源】为姜种植物蓑荷的花穗。   【原形态】形态详"蓑荷"条。   【功能主治】治咳嗽,小儿百日咳   【附方】治百日咳:山麻雀二朵,生香榧八粒。合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