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鱼鲞


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

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石首鱼鲞


石首鱼鲞

“石首鱼鲞”在《中药大辞典》

“石首鱼鲞”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石首鱼鲞

  【出处】《食疗本草》

  【拼音名】Shí Shǒu Yú Xiǎnɡ

  【别名】白鲞(《尔雅翼》),鲞鱼(《纲目》)。

  【来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的干制品。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石首鱼"条。

  【性味】《本草汇言》:"味甘,气平,无毒。"

  【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开胃、消食,健脾,补虚。治食积腹胀,泻痢。

  ①《食疗本草》:"消宿食,主中恶。"

  ②《开宝本草》:"炙食之,主消瓜成水,亦主卒腹胀,食不消,暴下痢。"

  ③《随息居饮食谱》:"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

  【附方】治蜈蚣咬伤:白鲞皮贴之。(《集成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石首鱼鲞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

  【拼音名】Shí Shǒu Yú Xiǎnɡ

  【英文名】dried Large Yellow Croaker or dried Small Yellow croaker

  【别名】白鲞、鲞鱼

  【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的干制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 2.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采收和储藏:在鱼汛期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晒干。

  【原形态】1.大黄鱼,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cm,大者长达75cm。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吻钝尖,有4个吻孔。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圆凸。口前位,宽阔而斜,下颌稍突出牙细尖,上凳牙多行,外行牙稍扩大;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颏部具4个不明显小孔。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耙(8-9)+(16-18),细张。头部和体的前部被圆鳞;后部被栉鳞。侧线鳞56-58(8-9/8)。背鳍鳍条部及臀鳍鳍膜上被小圆鳞。体侧下部各鳞片均有一金黄色皮腺体。背鳍Ⅷ-Ⅸ,Ⅰ-31-34,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臀鳍Ⅱ-8,第2鳍棘较长。胸鳍15-17。尾鳍楔形。鳔大,前端圆形,两侧具侧枝31-33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等长,且互相平行。耳石梨形。体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唇橘红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2.小黄色,体侧扁,一般体长23-26cm,大者可长达50cm。外形与大黄鱼近似。主要差别如:鳃耙10+(8-20)。侧线鳞50-62(5-6/8),背鳍Ⅸ-Ⅹ,Ⅰ-31-36。臀鳍II-9-10。鳔大,前部圆,两侧具侧枝26-32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不等长;后小支短,前小枝细长。耳石梨形,较小。体黄褐色,唇橘色,各鳍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为暖温性回游鱼类。栖息于60m以内近海的中下层。喜集群,食性广,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节肢类等动物。能发声,生殖期更盛。一生能多次产卵,产卵场均在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近岸浅清洁工我。产卵期分春秋二季。怀卵量一般为20万-50万粒,卵浮性,球形,很1.19-1.55mm,有无色油球1个。秋冬随水温下降。鱼群向南回游越冬。

  2.为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底。食性广。能发声,在生殖期常发出“咯咯”、“沙沙”声。生殖期在北方海区于4-5月间产卵,怀卵量平均为7万-15万粒,卵浮性,球形,直径1-1.45mm,有油球1个。秋末冬初,鱼群南下作适温回游。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2.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健脾补虚;开胃消食;解毒止痢。主病后体虚;食欲不振;食积腹胀;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1.《纲目》:陆文量《菽园杂记》云,痢疾最忌油腻生冷,惟白鲞宜食,此说与《本草》主下痢相合。盖鲞饮咸水而性不热,且无脂不腻,故无热中之患,而消食理肠胃也。

  2.《本草汇言》:陈五占曰,石首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故《开宝》方治久病胃虚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此鲞白水煮烂食之,其性不热不寒,不克不腻,能消故滞,能补新清,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

  3.《峨嵋药植》:敷治疮毒。

  【摘录】《中华本草》

  • 相关书籍记载:
  • 《得配本草》:石首鱼鲞

相关中药

  • 水仙根

    “水仙根”在《中药大辞典》 “水仙根”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水仙根   【出处】《纲目》   【拼音名】Shuǐ Xiān Gēn   【来源】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鳞茎。春、秋采挖较佳。将根头挖起后,截去苗茎、须根,洗净泥沙,用开水潦后,
  • 山枝仁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Shān Zhī Rén   【别名】芭豆、崖花子(《中国树木分类学》),榨木仁(《四川中药志》),土连翘、广枝仁(《常用中草药配方》)。   【来源】为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的种子。秋后采摘果实,晒干,击破果壳,取出种仁再晒干。
  • 石斛

    “石斛”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石斛”在《中药大辞典》 “石斛”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斛   【拼音名】Shí Hú   【英文名】HERBA DENDROBII   【别名】吊兰[四川]   
  • 山玉兰

      【别名】土厚朴、野厚朴、野玉兰、优昙花   【来源】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山玉兰Magnolia delavayi Franch.,以树皮和花(或花蕾)入药。春夏采花(或花蕾)和树皮,晒干。   【性味】树皮:苦、辛,温。   花(或花蕾):苦、辛,平。   【功能主治】树皮:温
  • 生瓜

      【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   【拼音名】Shēnɡ Guā   【别名】羊角瓜(《纲目》)。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菜瓜的果实。夏季果熟时采收。   【原形态】菜瓜(《学圃杂疏》)   一年生攀援或匍匐状草本。茎被刺毛。叶互生;叶片圆形或近乎心形,长宽各约8~15